最近最让触动心灵的儿童文学,有这两本书:《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和爱心树出的“洛洛汀神游上古”
适读年龄:10岁+因为这本书,我还参加过一个成人读书会,花了4个月的时间,跟一群成年人一起研读这套书。《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不仅仅是一个好看的寻宝故事,也不仅仅是如心灵鸡汤一样的生活感悟,而是一种关于远方,关于梦想,关于选择,关于心灵,关于倾听……
在这个故事里,青少年读到的是奇幻冒险,对故事里的奇幻情节心生向往;进入社会的青年人,读到的关于爱情和事业如何抉择,如何面对选择后可能遭受到的困难和问题;而已经被社会长时间毒打的中年人,读到的则是如何面对未曾实现的梦想,面对平庸的生活是躺平接受还是努力改变;垂垂老矣老年人读到的,是如何坦然面对人生的终点。这本书信息量极大,不同的人对这本书读起来会有更多不同角度解读的。
对我来说,牧羊少年的旅程是实践个人天命,找回迷失的真我的旅程。我们是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的,“命”或许不能改,“运”在我看来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的。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我们需要实践自己天命的需求。而天命,就是你一直期望去做的事情。这本书还有很多值得细品的句子,希望你也能从里面得到启发:①当你渴望得到某种东西时,最终一定能够得到,因为这愿望来自宇宙的灵魂。那就是你在世间的使命。②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③心了解所有事物,因为心来自世界之魂,并且总有一天会返回那里。
洛洛汀神游上古系列包括《盘古起床啦》《奔跑吧夸父》《瑶姬织的梦》《嫦娥的悄悄线册。很多时候我给孩子读少儿文学类的书,我都读的直打哈欠,但是这几本书的洛洛汀神游上古故事性很强,一本书读下来将近2个小时,我顶着嗓子疼也念下来了,因为故事是在太吸引了!作者把中国上古神话和历史知识融入书中,给孩子展示出中国上古时代的神奇与美丽,真是起到极好的文化传承与填补空白的作用。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记住了女娲是如何补天、夸父是如何逐日的情节,故事生动自然,神话脉络清晰,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生动,读起来真的像是和洛洛汀一起来穿越到古代进行冒险。
除了故事性强,也引起了我很多思考。我最喜欢的是《瑶姬织的梦》的这个故事。洛洛汀和猫无意中闯入一个没有尽头的梦。帝女桑总是在做准备做计划,但却从不付诸行动,让我想到了那个做事看似思量周全,以“做准备”为借口实质在拖延的自己。象罔2次丢掉自己的Bwin必赢心和洛洛汀珍视的玄珠,依然开心得哈哈大笑,“即便失去再珍贵的东西,我还是要开心的生活下去”的状态,也很鼓舞我积极面对生活里的难题和不快。
最值得关注的是,作者还是一枚爸爸,这套书是他结合分级阅读的理念创作给女儿的,既有对下一代满满的爱和祝福,用语没有生涩拗口,还运用了很多重复回环的技巧,故事情Bwin必赢节相扣,逐步递进,是我目前少见的文本质量很高的儿童文学原创作品,尤其推荐给从绘本阅读过度到文字阅读阶段的孩子进行阅读!
“钱天堂”是一家神奇的点心店,里面有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点心——许愿仙贝、猜题罐头、美人鱼橡皮糖、魅力夹心巧克力、怪盗鲁邦面包卷……
钱天堂的老板,是一位相当神秘的女士。她壮而高大,需要仰视。她一头白发,面容却异常精致。
钱天堂并不易寻,需要有足够的运气,得到特定的幸运钱币,它才会出现在你身边。且大部分时候,仅会出现一次。
它可以为你解决烦恼,帮你实现心愿。比如,不会游泳的真由美,吃了在钱天堂买到的“美人鱼橡皮糖”,就变成了游泳健将;一直碌碌无为充满怨气的理发师北岛因为吃了在钱天堂买到的“魅力夹心巧克力”,一夜之间成为举世闻名的美发师;很长时间都被友情和学习问题困扰的小圆,则因为吃了在钱天堂买到的“彩虹麦芽糖”,不仅自己重新感受到了美好,还意外地挽救了误入歧途的好朋友。
但是,每一个心愿的实现,都有一个前提。顾客们需要耐心读完每一款点心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且严格遵守,才会最终获得幸运。假如无视规则,或者过度贪婪,心生恶念,最后则会遭到惩罚,付出相应的代价。
所以,纵然钱天堂的顾客们已经凭借足够的运气与钱天堂相遇,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心愿,但最终究竟是获得幸运还是不幸,本质上,依然是自己的选择。
傅首尔的观点特别打动我。她认为童话不是谎言,而是现实灵魂的救赎,所以她不会告诉孩子童话都是假的,因为她希望她的孩子相信,那一切美好都是真的,只是你还没有遇到。她说——
相信一切美好,相信奇迹,并非我愚昧或者迷信。只是人生实苦,若我们能把对奇迹与美好的信任作为内心的一份支撑,当我们遇到人生至暗时刻的时候,内心才会依然有力量、有慰藉。
因为我们愿意相信,一切烦恼和苦难最终都会过去。无论经历了怎样的担忧、不安、焦虑、愤怒、悲伤,只要我们不放弃,再坚持一下,就一定能够到达一个令我们满意的地方。我们艰难跋涉,万苦千辛,终究还是为了遇见人世间那些美好,以及生命里所有的好事情。
当年,《解忧杂货店》我一天读完,深深记住了浪矢爷爷说的“人的心声是不能无视的”。而几年之后的现在,这套和《解忧杂货店》性质极其相似的《神奇点心店》,我同样仅花一天读完,同样是在心事重重之中,获得了最温柔的治愈。
与《解忧杂货店》的最大不同之处是,钱天堂的客人大多是年龄尚小的孩子。作为教育工作者,这套书最让我感动的点还在于——她的作者,从未忘记过曾经作为一个孩子的自己。
书中孩子们的那些烦恼,在成年人看来,都非常微小,甚至不值一提——学不会游泳;胆子小被欺负;钢琴总也弹不好;考试总也考不好;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总得照顾弟弟妹妹……钱天堂虽然神秘,但这些烦恼都真实而具体,很多孩子都有过,包括童年时代的你我。
虽然,在大人们眼里,这些可能根本称不上是真正的烦恼,但是在孩子们心里,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忧愁。这些烦心事深深困扰着他们,甚至折磨着他们。直到他们遇见了“钱天堂”。
只要他们守规则、不贪婪,也不因为拥有了神奇点心就放弃善良和努力,他们的烦恼就可以解除,他们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所以这套书中的故事,看似充满着奇迹色彩,其实也暗藏着一个最朴素的人生道理——即使有足够的运气,但是,是否能获得幸运,还要看自己最终的选择以及行动力。
而不愿遵守规则、只寄希望于通过捷径不劳而获的人,则可能成为被钱天堂的竞争对手“倒霉堂”抢走的顾客。
“倒霉堂”需要支付的东西,不再是幸运钱币,而是你心底的恶意。书中那些选择了“倒霉堂”的人,最终也都付出了代价,大多都没能获得真正的幸运与幸福。即使最终被救赎,也是因为自己在最后一刻放弃了内心的恶意,遇到了钱天堂。
这套书每册都由若干篇小故事组成。每一篇故事都不长,且因为颇具神秘色彩,情节曲折,结尾又常常出人意料,所以非常具有吸引力。尤其适合刚刚开始适应或者已经能够自主阅读的孩子。当然,家长伴读,也同样可以。甚至,没有孩子的成年人,也很可能会爱上这套书,比如我。
我很感谢在这一时期遇到了这套《神奇点心店》。因为这一时期,是我身处低谷、满怀忧虑的一段时期。这套书极温暖地安慰了我,也从某种程度上治愈了我。
它让我相信,只要心愿足够强烈,只要不忘初心,不抱侥幸,永不贪婪,坚守内心的善意,不放弃努力,最终就一定可以获得幸福。
愿我们都能遇到“钱天堂”,也都能在遇到“钱天堂”之后,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实现美好的心愿。
1993年,Kate Maberly主演的那部秘密花园,大概是我人生中看的第一部儿童文学。当时我看的是电影而非书籍。我记得那是一张藏在发光铁盒里的VCD,放在我爸实验室办公区里供我每一个周末随班消遣。
等读到高中时,我才隐约区分出文学与非文学的模糊界限。再回望曾经看过的闲书,发现儿时接触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几乎奠定往后所有的阅读倾向。
我偏爱那些进入「秘境」的故事,被清晰规划为儿童文学的读得不多,依稀记得后来大一点看的全套凡尔纳历险记,陈丹燕的《我的妈妈是精灵》,黛安塞特菲尔德的《第十三个故事》,约翰康诺利的《失物之书》等,当然《哈利波特》也算,他们无一不透露着一股「探索秘境」的气味。
但最近收获一本@浪花朵朵童书出版的《最后的巨人》,让我再次打开一个让我和我娃内心,都产生了波动的秘境之地。
我先读它的文字部分,翻译得非常棒。一开始有些自我调侃的句子让本身很繁重枯燥的探险队准备工作松弛地恰到好处。
随后里面有整个寻访路程的细节描写,比如做笔记,保存好沿路的植物标本和种子,即便猎头族人覆灭了除主角之外的整个探险队,我也能通过文字描述,看到这些蛮荒部落人的相貌侧写。这和我近年来,看的少量的人类学田野笔记有着神似的记录手法。
再后来进入了巨人国之后,像是在预料之外,又在预料之中的所有反差情节十分触动人心。巨人在我们成人固定思维里,总会有高大威猛,破坏力十足的形象,但是在儿童绘本中,其实我已经见过了无数温柔的巨人。他们唱着轻柔的歌曲,悉心照顾已经疲惫不堪的主角,遥望着同样令他们感到渺小的星空,并且友好地与探险家交换着彼此的故事。
最富奇幻色彩的,是巨人身上的纹饰,会随着所有的环境,情绪而变化。这一些穿插在字里行间的描述,文学笔触的记录,让人光是看字就十分着迷。后来探险家要离开了,巨人护送他到他们所能到达的边境,文本的描写让我惊觉,他去的巨人国,大概是在中国境内。雨林密布,河流分支无数,我猜想大概是滇贵一带吧。
与巨人分开之后,探险家跟随人类世界的商队穿越的大沙漠,再穿越的西伯利亚森林,文字又变回了田野记录。探险家回到自己的国家,向所有人展示着神奇的见闻,从文字中看大家的讪笑与嘲讽,其实都透露着嫉妒与对自然力量的藐视。而认同他的人,又各自怀揣着小心思,好的或不好的。
等到探险家再次出发去往巨人国时,迎接他的是,他巨人好朋友被砍下的一颗头颅,之前他向世人展示的关于巨人国的所有美好的意愿,一下子都幻灭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作为大人的我,觉得他的图画的色调与风格很贴合它精彩的文字部分。大地的棕灰和一路植被的绿意,还有地球上的各种峡谷与丛林,雪山和沙漠的描绘也非常写实。
人物部分的巨人有着柔和的眼神和无害的表情,并且同时弱化了正常人类表情细节的描写,如真如幻的画面与故事,让我选择相信绘本里讲述的所有细节。
我家的娃三岁半,收到书这一个星期其实也没有翻看过,因为封面颜色实在太不吸引她了。
但我在陪她入睡前,用《最后的巨人》第一次尝试着熄灯脱稿讲故事,所以她已经听过这个故事两回了,不知道今晚会不会要求听第三回。第一次听,她就一直问我:然后呢,然后呢?囫囵听完后她说,妈妈我好喜欢你这个故事呀!昨晚熄灯后她表示要再听一次巨人的故事,她会在我讲的中间,抢话表述着头一次听过又记得的简单情节,比如我说到,探险家从穷困的水手手里买到了一颗硕大的牙齿,娃会马上接话说:
好像这故事是她写的一样。(捂脸~)但是到最后说到探险家看到自己的巨人朋友被砍下头颅供送出来的时候,娃害怕了,躲进自己的小棉被里,问我:
我在想的是,她是否懂得什么是“砍头”?,她并没有见过书里的图画。于是我想了一个类比方法反问她:
虽然我深深地明白,这故事里的人,砍下巨人头颅的目的绝对不是因为它长得好看。它涉及了猎奇,权力,占有,藐视,贪婪,谄媚以及无知。
之后我们都陷入长长的沉默之中,娃在黑暗中舞动着手臂,可能也同时在想着这个有点伤心的故事。而我自己想的是,如果时间能倒流,我会把砍头那一部分去掉,告诉娃说:
若有朋友喜欢这个《最后的巨人》的故事,却不知道如何跟家里小孩讲述,也可以尝试我上面说的笨办法,脱稿讲述,稍微改一下结尾。
等他们长得足够大了,让他们自己去看书,再次读到与长期印象里不同的故事情节,我个人认为,这就像我们长大后看原版翻译过来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王尔德童话那样。那其实都是毁童年的阅读体验。
在我自己给娃诉说任何故事或绘本的时候Bwin必赢,我从来不回避现实世界的真实的一面,我曾经在另一个回答里有讲处理的方法,有兴趣的可以参考一下:
之所以会这样做,是联想到我自己有个非常单薄的个人小站,做着收集分享北方微小民族的各种故事和影像,在看《最后的巨人》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和探险家有某部分的重合之处:我们的猎奇心,我们想要深入了解他们的举动,我们与旁人交流得到的反馈,以及一些我已经看到的,崩坏的现象与不好的结果。
我从这些小民族身上习得了许多人与自然的相处之事,我也十分关注那些严峻环境里的民族孩子的生活方式。
我小心的,顺其自然的,把这些事情一点一点倾倒给我的娃,那里的小孩从小会面对的失去父母家人牛羊驯鹿以及环境恶劣变化的巨大考验。我希望她在这些影像画面和知识中,对真实世界有个大概的认识,就算她一辈子都不经历这样的环境,我也希望她是从我这里知道,生活不只是绘本里全然梦幻和过于美丽友善又顺遂的世界。
如果家里有足够大的孩子,比如已经上了小学,我十分推荐这本《最后的巨人》作为儿童文学的入门绘本。
我不说它能学习到什么,其实我在看这书之前甚至都不知道这个作Bwin必赢者是多么的名声在望。我每读一本(文学类)书书籍都尝试暂时清空自己的知识储备,尽量以一颗孩子的视角去看待这些故事,我希望自己是被带进去故事里去的,我在里面经历的一切是真实又不真实。
就如同我当年看《秘密花园》,我就相信了一个表面看上去暗淡荒芜,但实则树干枝芯是嫩绿的花园拥有着让人看不见的魔力,后来我学着钻进植物园的小树林里,拯救翻不回土里的小蚯蚓,埋好意外身亡的小鸟和蝴蝶,我觉得我能被它们记住,被泥土和花朵记住,期待自己也能在无意中收获这片树林赠予的无法言说的力量。虽然这些在现在看来有点愚蠢。
但这就是当时我看过的一个儿童文学故事,给予我今天,关于童年的最美好的记忆。
小时候读《儿童文学》杂志,接触到一个作家叫黄春华。这位作家的具体情况我已经记得不清楚了,当时了解得其实也不太多。
他的作品当时感触特别深的有《杨梅》和《一滴泪珠掰两半》,当然除了写得确实好,可能多少也和我自身经历有关吧。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应该只有「教育意义」或者只是「让孩子们快乐」,而更应该细腻深刻地去探寻和关怀孩子们的心灵,从而去温暖青少年读者,给予他们内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