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泉根认为2020年是儿童文学与时代发生紧密联系的重要一年,他从八个方面总结概括了这一年中国儿童文学发生的态势:讴歌抗疫英雄,探索生命主题;弘扬爱国主义,书写英雄故事;坚守现代主义,深耕儿童世界;深耕幻想文学生活的现场;回望历史细节,抒情童年回忆;关注边缘问题,找回童诗家园;重塑童年经验的描绘;充分关注地域儿童文学。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在不能出门的日子里,作家们拿起笔来记录、书写。身陷疫情中心的武汉作家董宏猷,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收到了来自各地友人的热切关心,他以一首《答关心武汉和我的朋友们》告诉大家“我很好/我在武汉”。彼时正在伦敦访学的方卫平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守望相助”,不管是国内国外哪一方有难,都有来自八方的问候与援助。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岗位奋斗着,用知识、阅读、写作、工作等来为自己缝制坚固的铠甲。在抗疫过程中,儿童文学也没有缺席,如出版了高洪波的《抗疫儿童组诗》、徐鲁的纪实性儿童文学作品《一枝一叶总关情——2020年春天抗疫纪事》以及“抱抱地球 点亮生命”丛书等,高洪波、曹文轩与金波等作家还捐出新书电子版权,为疫情中居家的孩子们送去关怀与温暖。
疫情虽然让大家相互隔离,但是作家们并没有停下手中的笔。今年上半年,曹文轩出版了四部长篇——《樱桃小庄》《拖把军团》《弹壳门牌》《寻找一只鸟》,这可能是他这么多年来创作量最大的一年。但是曹文轩深感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作家相比,自己远远不够勤奋。刘海栖则在疫情期间根据九十多岁老父亲的童年记忆创作了新书。刘海栖说父亲每天就在沙发上安安静静地坐着,没什么能让他的情绪发生变化,但是一回忆起童年他马上就高兴起来,眼睛放光。对刘海栖来说,Bwin必赢这次写作,不仅是完成了父亲的愿望,自己也对战争中的儿童书写有了新的理解,比如儿童如何看待战争,战争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孩子在这种影响下如何成长。
徐鲁提出,与成熟的儿童文学作家相比,年青一代的儿童文学作家在面对爱国题材或英雄叙述时,写作经验和写作动力略显不足。他认为身处一个伟大时代,儿童文学作家应当去思考如何深入挖掘这些题材中丰富多彩的故事,如何将故事写得更加深入人心。“党在呼唤我们,呼唤文学。”徐德霞同样感受到近两年来文学创作的一个巨大变化即是文学与时代的同步愈加鲜明,反映抗疫和扶贫主题的作品特别多,但是好作品还不够多。“对于重大题材,如何从文学的角度去把握、去书写,是值得探讨的。”
作为今年全球范围内为数不多以线下方式开展的国际性书展之一,11月15日刚刚结束的2020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积极拓展线家童书出版机构和儿童文化企业参加书展。期间,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中国少儿图书零售市场趋势显示,即使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2020前三季度少儿图书市场依然实现了正向增长,因为长时间的居家防控使得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增多,启蒙类、互动类的亲子阅读图书和科普类图书增幅比较明显。
不仅国内市场火热,中国儿童文学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引起了许多海外学者的关注,方卫平在伦敦访学期间就有深刻感触,英国很多学者对中国儿童文学充满兴趣和好奇,如翻译家汪海岚和来自美国的学者乔·萨特里夫·桑德斯。在收到英文版《青铜葵花》《花木兰》等书时,桑德斯高兴地说以后要在课堂上讲中国儿童文学。汪海岚则从翻译作品题材以及宣传方式等方面就中国儿童文学如何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了中肯建议。
中国儿童文学出版在国内外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与会者也关注到童书热中存在的问题。白冰在“接力杯金波幼儿文学奖”“接力杯曹文轩儿童小说奖”的评选过程中发现了当下儿童文学写作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故事性很强、问题意识很强但小说人物和细节的处理较弱,心理情感剖析不够深入,对儿童成长的理解不够全面等。儿童的成长具有多个阶段,基于年龄的分段,有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三大板块,李利芳认为这三者需要获得结构性的均衡发展。她谈到,近几年少年文学发展相对较弱。这与少年文学写作对象的把握难度较大有关,今天青少年的身份意识、Bwin必赢文化环境、生活态度等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剧烈变化,他们的主体性受到电子文化、视觉化、虚拟化等感官体验的影响和塑型,在日益快速发展的时代面前,如何抓住青少年的情感诉求,如何紧扣时代关怀现实,需要创作界和研究界共同努力。
除此之外,白冰和徐鲁都认为,目前现实题材的创作多聚焦于农村孩子或留守儿童,书写城市儿童的作品较少。“我理解的现实主义应是一种广阔的道路。”徐鲁说,儿童文学作家们应当重新思考对现实主义和现实题材的把握。
粤港澳地区是中国儿童文学的一块重要版图,具备独特的文化资源、开阔的创作视野,拥有庞大的文学队伍。在随后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儿童文学高峰论坛上,高洪波在主旨演讲中阐释了发展、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儿童文学的重要意义。他认为粤港澳地区继承发展了“儿童本位”的思想,坚持儿童文学的价值承诺、文化担当与社会责任,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儿童文学创作“粤港澳模式”——注重作品的思想价值,注重文本的艺术探索,尊重儿童审美,注重儿童的关爱意识,与时俱进、贴近儿童。他希望粤港澳大湾区的儿童文学作家在思想引导与儿童审美的统一、文化认同与守正创新的统一、“独特性”与“开放性”的统一等方面继续努力,缔造儿童文学发展的“湾区典范”。
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在致辞中表示,将加强对粤港澳大湾区儿童文学作家的引领和扶持,深挖大湾区经验,书写大湾区故事,让更多优秀的大湾区儿童文学作品走向世界。
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董宏猷、陈诗哥,儿童文学理论评论家方卫平、李利芳、崔昕平等也在论坛上为粤港澳大湾区儿童文学的发展建言献策。大家认为交流是文学进步的阶梯,儿童文学也不例外,大湾区是一个以开放、创新为特色的地区,大湾区的儿童文学也应该是开放的文学、创新的文学。曹文轩用小说般的语言讲述了作家的定义——一个拥有生活海洋和知识海洋的捕捞者,他从生活里打捞故事和素材,用知识与时间将自己训练得本领高超。董宏猷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儿童文学发展一定要深植于这个区域最典型的精神性格,它的生命主基调应体现为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积极昂扬、面向未来。对于三地的交流沟通,李利芳认为应紧紧抓住校园作为开展阅读活动的主阵地,建立起粤港澳之间学校的合作对话机制,活跃粤港澳儿童文学作家层面的交流,培养一批持续关注和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儿童文学的研究者,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儿童文学话语体系建设。崔昕平看到了大湾区的跨文化氛围,这里交融了海洋文化和内陆文化,这两种文化模式在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和表达时呈现出不同的新意,她期待在大湾区的儿童文学板块当中看到更多有冲撞意识、突破意识的儿童文学创作。作为本土作家,来自深圳的儿童文学作家陈诗哥则认真思考粤方言应如何进入文学作品,他认为汉语写作不能为了方言而言,而应在方言的基础上形成能被全国各地接受的语言,提供一种新的感受力。
澳门儿童文学作家邓晓炯介绍了澳门儿童文学的创作现状以及对湾区儿童文学交流与对话的期待。未能来到现场的香港儿童文学作家周蜜蜜通过视频传达了建设繁荣粤港澳大湾区儿童文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