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in必赢儿童文学之主要性论文
栏目:最新动态 发布时间:2024-04-28 09:46:18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儿童文学之重要性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Bwin必赢儿童文学之主要性论文(图1)

  摘 要:儿童文学通俗易懂,又蕴含一定道理,对儿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探讨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尤其在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和审美情操方面的重要性。

  儿童文学,顾名思义,是以儿童为主要读者群的文学创作,对儿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正如周作人在其演讲《儿童的文学》中所认为的那样,儿童文学几乎就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同义词,故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儿童文学,具体出现时间已不可考,在古代老子、庄子的作品中,就有诸多以生动形象的比喻,传达一定道理的例子,如著名的鱼与熊掌之喻。《三字经》以其明快的语调、易懂的内容、浅显的道理,为古代孩童初级启蒙读物。

  儿童文学内容丰富,广义上来讲,主要包括生活故事、自然故事、童话、传说、日记等。

  儿童文学既然以儿童为主要读者群,便必然要怀着一颗热爱儿童的心,钻进儿童的群中去,在思想情感上他们打成一片,知道他们的愿望,熟悉他们的语言,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仔细地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物、一切环境,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有思想的故事来。这样的作品,必定是有浓厚清新的儿童生活气息的。因此,儿童文学与儿童生活极其贴近,儿童在阅读时,能够与自身生活经验发生碰撞,引起情感共鸣。

  冰心在其作品集《儿童文学选》中,收录了大量同学校生活有关的文章。如《小茶碗变成大脸盆》描述没有恒心、见异思迁和懒惰淘气的孩子,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改正缺点;在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看电视》一课,写的是一家人看电视时互相谦让的关爱之情。这是一篇充满“情”和“趣”的儿童诗,表现了我们一家人对不同电视节目的态度,通过充满音乐性和节奏感的诗句,把谦让关爱之情传达,这些与学生生活极其贴近的场景,自然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加上语言的节奏明快、平易近人,使他们更加了解学校生活,更加融入集体生活。

  儿童文学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为了讲述一个新鲜有趣的故事,更多的是将道理融于故事,使小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涉及道德品质时,如果直接采用直接讲道理的方式,读者接受的真实程度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讲故事的方式,间接投射出道德要求,更易使读者――尤其是孩童――接受。以《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文选粹》为例,笔者在阅读后发现,收录的诸多作品,都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对于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来讲,无法行万里路时,文学作品成为他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桥梁。冰心的诸多儿童作品,都以向小读者们介绍丰富多彩的世界为目标。其作品集《冰心儿童散文选》,收录了《走进人民大会堂》《再寄小读者》等作品,它们为未能有机会迈出家门的小读者们,展示了北京、意大利、埃及等多国风貌,如埃及,“尼罗河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右臂斜倚着人面狮身像,侧卧在地上,旁边对着一垛高高的麦穗和葡萄”;意大利是南欧一个富有文化而又美丽的国家。在人教版教材中,除了安排了许多介绍中外名胜、各地特有风俗的儿童诗、童话故事外,也安排了对多具有科普性的故事。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借助于此,可以进一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阔他们的视野。但是,正如冰心所说:“为儿童准备精神食粮的人们,必须精心烹调,做到端出来的饭菜,在色、香、味上无一不佳。使他们以看见就会引起食欲,欣然举箸,点滴不遗。”当儿童文学家们为我们准备好了食材,作为烹调师的教师,如何将这些食材烹制出一道道美味佳肴,哺育孩童们的身心成长,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语文教育很大一部分是依托儿童文学来进行的,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要将二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让小学生能够在文字的海洋里,感受文学的魅力,进而不断增加知识储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儿童文学是专门根据儿童的特点创作的,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而且也比较贴近儿童的学习需求,很受儿童的欢迎。仔细研究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其中许多的课文和阅读材料都来自儿童文学,更有一些是出自名家的作品,而且占据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可以看出,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儿童文学侧重于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去思考问题,儿童文学和其他的文学作品比起来,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发展特点。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仔细研读这些文学作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使语文教学更加贴合于小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由于教师和小学生在年龄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致使教师可能在很多时候无法理解小学生的行为,导致教学中出现障碍。儿童文学对小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剖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教师找回童心,重燃对童年的热爱。

  儿童文学除了能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外,更能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另外,由于小学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量很大,而儿童文学可以满足小学生的这些需求,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小学生在阅读中发展各项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儿童所处的年龄正是对社会的认识比较模糊的阶段,儿童文学对世界、社会和人的描写,能够帮助小学生初步认识社会,为小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提供了一个模式和范本。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他在童年时代阅读的大量的文学作品,对他今后的学习和创造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创作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学创作,迎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程度,站在儿童的角度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激发他们对世界的热爱。

  儿童文学重视对色彩缤纷的世界进行描述,使小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还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主要是通过在不同的作品中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来潜移默化地对儿童产生影响。它不仅在知识积累上影响儿童,还在感情上激励儿童,使儿童能够自觉地接受教育。例如:苏联有一篇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题为《铁木儿和他的伙伴》。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先进少年铁木儿,这篇小说问世不久之后,成千上万的少年以铁木儿为榜样,在苏联掀起了轰动一时的“铁木儿运动”。由此可见,儿童文学对儿童的性格、理想、意志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尤其要重视对美的诠释和歌颂,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要有内容,更要有形式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对小学生的阅读指导,使小学生感受到儿童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水平。例如:在阅读安徒生童话中的《野天鹅》这篇作品时,主人翁艾丽莎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美。她在解救她哥哥时,经历了各种考验和磨难,但是她一直都忍辱负重,一直把她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艾丽莎的这种勇于牺牲、坚定勇敢的精神,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读者,影响着他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善于借助儿童文学作品的力量来展开教学,不断地影响小学生的审美和价值追求,使小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整个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阅读贯穿于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当中,儿童文学也渗透在小学教育的多种活动中。有效开展并指导儿童文学阅读,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

  儿童文学教学一直是中小学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教学中的核心话题。儿童文学又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是现行小语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约有80%是儿童文学作品,如有童话《小马过河》《小公鸡和小鸭子》《凡卡》等,有寓言《我要的是葫芦》等,有儿童散文《秋天》《北京》等,有儿童故事《爷爷和小树》《兰兰过桥》等,有儿童诗《植物妈妈有办法》《四季的脚步》等。今年,甘肃省教科所和省小语会组织了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现场课竞赛活动,开展此项教学活动,是为了引导教师从儿童文学角度透视小学语文教材和课外儿童文学作品,根据课内外不同儿童文学作品的文本特征,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课堂教学中,儿童文学对孩子的影响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对儿童文学的理解不深,大多限于对其结构、段落大意、主题、字词的理解分析,没有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故事的真正含义(包括外延书籍)。

  3、社会上普遍的快餐文化也直接影响儿童文学的创作和质量。高质量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种类远远不能满足中小学生之需求,浮躁与功利也体现在一些作品中。

  4、有些儿童读物过多地强调对少年儿童的快乐教育,忽视了儿童对贫穷苦难挫折之认识、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韧之影响,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成年后走向社会不能很快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

  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更强调的是“育”,重点是为儿童向少年成长过程中人格健全、价值取向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相当程度来自于文学的熏陶,小学生年龄6~11岁,由于生理和心理特征及所接受教育的程度,适合这一年龄段儿童阅读理解的文学多为儿童文学,优秀的儿童文学因其语言浅近生动、主题单一明朗,富于故事性和趣味性而深受儿童喜欢,儿童文学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识字习文的基础教学,还应加强精神层面、良好习惯、知识和兴趣、综合素质等诸方面的引导和培养。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精神层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人类普遍的价值观、美学观通过读物以涓涓细流的方式流进在儿童心田滋润发芽。真正做到将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作为“育”的重点。此类经典作品如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鲁迅的《一件小事》,当代曹文轩的《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等,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丁阿虎的《今夜月儿明》,韦伶的《寻找的女孩》《神秘信物》等。同时也要选择描述苦难挫折、愈挫愈勇的儿童读物,如讲述贫困农村孩子成长历程的报告文学、短篇小说、散文等,培养孩子人文情怀和敢于面对艰难、困苦、挫折、烦恼的勇气,给小读者以道义之力量和智慧之启迪。在美育的同时为其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打下精神层面的基础。

  少年儿童阶段是其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社会公德形成的黄金时间,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直接影响儿童的性格和人格的塑造。培养高尚的情操、塑造完美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学生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会不由自主地被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感染,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美的事物,从而得到心灵的陶冶。我们欣喜地发现,现在少年儿童在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上要远好于他们的父辈,这就是教育的力量。当下《大耳朵图图》《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电视剧都是颇受儿童喜爱的作品。将现代生活需遵循的社会公德和秩序融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作品的一大特点,使学生懂得不仅要在学校守秩序、有公德、讲礼貌,而且回到家庭还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自己周围的人。

  现在知识类、科幻类的儿童读物非常多,既有国内作品也有国外作品,涉及自然科学和技术基础常识的方方面面,甚至还有逻辑思维类的作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读本,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限于语言文字的教学,还要广泛阅读学习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和日新月异的新科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对学生的兴趣萌芽培养有重要作用。

  全社会都在讲素质教育,现在教育的主要问题是重视知识的教育,忽视“人”的培养。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因此,从语文课本中的儿童读物到课外阅读的选择,教师要有自己的眼光,因人施教、有教无类,只要教师“走心”,就一定会有成效。

  首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课本是整个教学的重要依据。例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卖火柴的小姑娘”“狼和小羊”及“皇帝的新装”等等这些都是非常经典的童话故事。几乎所有的儿童文学题材都能在小学语文中找到其相应的版本。根据相关的统计表明,所有的儿童文学结合起来,已经占到了整个小学语文课本内容的80%,因此,儿童文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

  此外,除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包含有较多的儿童文学之外,与小学语文教学相关的课外读物内部往往也包含有较多的儿童文学篇章。可见小学生在进行课外小学语文阅读的过程中也多接触到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主要可以从教师、学生两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儿童文学去拉近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能够进一步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去了解自己的学生,从而制定出适合学生特点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案,逐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水平。同时,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置成相关的儿童文学学习的环境,进而更为深入地发现小学生内心的志向爱好,了解到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就降低了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难度。

  其次,拥有一颗童心是提升小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儿童文学内部的很多内容对于童心的重新展示及塑造有着较大的帮助作用,教师在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唤起自身消失已久的童心,这样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从小学生的角度看待相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儿童文学内部通常含有较多的积极向上的人物性格,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唤起小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的倾向,这对于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着较大的作用,同时儿童文学内部所包含的不良的人物形象能够对小学生在很多方面起到警示的作用,提示小学生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对于小学生良好人生观及良好人格的形成有着较大的作用。

  其次,儿童文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这对于提升小学生开阔的想象思维能力有着较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儿童文学内部较多的题材内容,对于培养小学生活跃的思维也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是小学生实现快速智力提升的催化剂。

  最后,小学生在进行儿童文学学习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学习的好奇心,逐步增强整体的求知欲望。同时由于小学生生活圈子的限制,所能接触的东西较少,小学生通过阅读儿童文学能够扩大其整体的视野,在很大程度上给了小学生一个探寻丰富多彩世界的窗口,上至神秘的星空,下至幽静的海底,还有大森林内部繁多的花草树木,昆虫异类,同时儿童文学内部也常常包含有不同民族的生活风情,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让小学生增长一定的历史知识及自然科学,可见儿童文学在提升小学生知识方面也有着较为独特的作用。

  总之,儿童文学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有着较为独特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全面地认识到儿童文学的作用所在,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特点,逐步将儿童文学嵌入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不断提升自身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

  [摘要]名著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对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英美文学论文范文。它可充分利用电影“图文声像并存”的特点吸引学生,给他们打开一扇学习英美文学的窗口,从而引导学生从趣味性走向探索严肃文学之路。同时,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并建立一个系统而有效的英美文学与名著电影的教学资源网站,可以有效延伸教学平台,缓解教学内容庞杂与课时有限的矛盾。

  [基金项目]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科振兴专项计划(BLRW200954)[作者简介]吕丽塔(1974-),女,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电影文学。

  英美文学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提高文化修养的一门重要素质教育课程。对此课程的本质目的,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郭英剑教授总结了四个层次:“学其语言”、“学其文学”、“学其文化”和最高层次的“学习人类之文明”。

  自从20世纪初英美文学进入大学课堂以来,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遗憾的是,它一直没有面向大多数的学生。长期以来,它只是各高校英语专业的高年级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是为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所设置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一般是无从接触到这门课的,但事实上,随着学生和教师对英语重视程度的加深,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提高,他们中有不少人的英语水平甚至高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且爱好文学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总人数超过了英语专业的学生。此外,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强,国家和社会在要求大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也要求他们提高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的认知,要求他们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社会文化论文《英美文学论文范文》。因此,有必要也向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英美文学”这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

  · “英语影视教学”是一门融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课程。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可以营造半真实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甚至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英语影视教学”进入各高校课堂的历史远不及英美文学课悠久,但它并不像文学课一样一再被边缘化而是大受欢迎。吸引学生的是电影的娱乐与消遣功能,以及期待能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和激发学习兴趣的良好愿望。

  英语影视片源的选择和加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有对影视资源信息收集和鉴赏的能力,又需要有专业英语的知识,还需要掌握多媒体设备操作的技能。此外,英语影视课堂对教师的组织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大部分高校已杜绝了教师省时省力地把英语影视当成一门电影放映课的现象,避免了使这门课只成为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载体。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做了大量辛苦的工作并努力组织学生进行各项活动,使英语影视教学成了一门有效的听说课或语言文化课。此外,英语专业教师偶尔也会选择一些英文原版电影来活跃课堂气氛或辅助英美文学教学。但笔者认为,英语影视应该可以和英美文学教学相结合,成为可面向包括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内的广大学生的一门知识性和素质培养的课程。

  · 一些外语专家学者曾高度评价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金衡山指出,在一个影像阅读逐步替代文字阅读、娱乐已经渗透到脑神经、权威话语权分崩离析而众声喧哗的时代,也许电影可以让文学经典继续延续辉煌的梦想。集美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予霞认为通过导入影视,可以把大部头的作品以鲜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们课后阅读名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海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许苗强调在电影与英美文学作品的教学互动中,必须做好前期准备,选择忠实于原著的作品,并把电影节选和文本选读相结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

  选用忠实于原著的名著电影来辅助英美文学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可利用电影“图文声像并存”的特点吸引学生,又利用忠于原著的电影能反映原作的特点给学生打开一扇学习英美文学的窗口。看电影,主要是为了学文学。大多数学生对电影有着极大的兴趣。对他们而言,电影是一门直观易懂的视听语言课,它就是娱乐、就是消遣,不像文学语言那样需要他们费劲地去进行抽象思维和理解。但看了电影、听了教师的讲解之后,一定有部分学生会对原著、对作家感兴趣,从而会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和解读文本。

  名著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将电影和文学结合了起来,其较理想的模式是以英美文学简史为纵轴,以每个文学分期中主要作家的名著电影为横轴,利用电影辅助教师进行英美文学教学。在每个文学时期内,通过纵轴英美文学简史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这个文学时期的主要文学思潮、流派、作家、作品及其创作特点等,并将选读已存在相应名著电影的一些文学作品,通过横轴名著电影,学生将赏析到选读文本的相应影视片段或半小时内的已加工但保持了故事完整性的电影剪辑。以下是英国文学和电影的教学内容的示例。

  蕴涵东西方文化精神。人类在世界上有着共同的生存经验,但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和历史经验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精神体系。而这些文化精神潜在于儿童故事中,渗透在各国儿童文学的深层。所以东西方文化蕴涵在儿童文学中。儿童文学中各种不同的文学元素从不同角度显示了各个国家不同的社会生活现实的特殊性,显示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如德国的格林童话,像白雪公主、小红帽、灰姑娘等不同的童话形象,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德国的社会环境、民族观念、社会历史、价值观及文学传统等。中国儿童文学也显示出中国特有的民族风貌。中国早期的儿童文学更多呈现出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农耕文化色彩,与西方儿童文学中呈现的狩猎文化迥异,如《格林童话》发生的地点大多是在狩猎的森林或者冒险的远方,表现出西方狩猎文化的冒险精神和勇往直前;中国作家叶圣陶、张天翼童话中故事发生地点一般在离家不远处,主人公是农民和道教的神仙形象,表现出中国深厚的农耕文化和民众的农民意识。

  满足多元化的儿童审美需求。审美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文学的第一属性。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重要分支,具有审美的重要特质。儿童文学只有回归儿童读者视野,其审美价值才能得到实现。虽然儿童的生活阅历不如成年人,但是其审美情感的敏锐度不逊于成年人,并由其引发儿童审美需求。首先,儿童对审美对象的偏爱。儿童的审美经验多半带有主观性,儿童的喜好完全是个人爱好的表现。儿童审美总是从个人感性情感出发,熟悉和美好的事物总是他们所喜爱的对象。其次,儿童的审美具有感性特征。具有丰富情感的作品都是儿童审美的优先选择对象。情感是儿童审美活动的基础,作品的情感是否丰富是审美活动有效进行的关键。儿童文学作品感情基调温柔细腻就能引起儿童的审美情感触发。再次,儿童审美情感的发展性决定了儿童文学作品的培育作用。儿童是不断发展成长的个体,审美情感体验获取途径也是多元化的。

  儿童在成长阶段的开放心理决定了其审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多层次感知,不断积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探索未知的世界,搜寻自身所需要的主观情感资源,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因此,儿童文学能够满足儿童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在儿童教育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带动课程文化的多元化。“不同地域产生不同的地域文化,从而造就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往往受到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多样选择也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涉及到教育领域则体现为文化多元化的对接诠释。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就应当充分考虑到多元文化的诠释问题,要让儿童认识和接受文化的差异性,带动课程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课程文化多元化必须辅之以相应的载体,而“儿童文学正是建立在在尊重不同文化,推动多元文化互动,文化平等对话的平台之上的文学形式”,能够培养儿童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他国文化,能使儿童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精髓,而又保持本民族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课程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儿童教育的发展。儿童文学多元化是实现其教育功能多级化的前提和基础。儿童文学多元化交流是促进儿童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不同文化的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领域的融合有利于文化的创新,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取长补短。单一的儿童文学会丧失活力和动力。儿童教育领域的文学元素越多,文化多元性就越丰富,儿童文学的选择范围就越广,就越能引发儿童主体的创造性,儿童自身的发展可能性就越大,儿童文学也就具有了广泛的生命力。二者相辅相成。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发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儿童文学为载体的多元文化教育与一般授课式教育有很大区别。一般课程教育与学生个体意识存在一定差距,而以儿童文学为载体的教育则是另辟蹊径。不是文化的生吞活剥,而是将教育与儿童所喜爱的文学形式融为一体。儿童文学为教育改进提供发展动力和支持基础,教育过程又促进了儿童文学的传播和发展。儿童文学以多元化的人文魅力激活我国儿童的文化情怀,促进儿童形成健全心智。

  承载多元文化的儿童文学融汇教育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渐入融合,是一种关联性教育,可以避免不同民族国家差异影响到教育的狭隘和误解,构建起发展和通达的`人文教育。培养儿童审美情趣。儿童文学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养分,儿童文学的多元化会让儿童终身受益。多元化的儿童文学让儿童在感动、理解状态下达成与世界的沟通,培育儿童审美情趣,与儿童成长相伴。首先,文学多元化有助于实现其愉悦功能。儿童文学提供给儿童读者乐趣和快乐。儿童在阅读中产生愉悦感,体验快乐的同时提升了审美情趣,无形中实现了作品的教育意义。“高尔基说过,‘西方的儿童文学,两三百年磨练,很成熟地确信,把一个故事、一样东西放在孩子面前,有趣在前,含义在后;觉得好玩了,才会跟了往意思里走,去触摸写作人的主题目标’。”

  西方儿童文学在幽默和快乐中达到对儿童的启示,东方儿童文学将社会现实教育意义放在首位。郑春华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就明确了每节故事的教育意义,东西方儿童文学交互融合有助于儿童的精神成长。其次,儿童文学多元化有助于儿童自己意识和情感的培养。儿童在阅读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社会生活、生命意识、人生价值、Bwin必赢道德标准有初步接融,多元化儿童文学能让儿童多层面了解社会,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正面价值和行为的赞叹,对儿童形成积极的引导。多元化儿童文学向儿童开启了通向未来旅程的多扇窗户。作品带给他们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带来审美情感的激发,儿童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和智慧,这种审美情趣的培养是任何其他艺术形式都无法代替的。发展儿童跨文化适应能力。世界各国多元文化教育的本质是通过长期教育逐步发展儿童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为儿童能够从其他文化视角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提供条件。《格林童话》中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家喻户晓,这种英雄救美的故事模式来源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传奇,赞美的是骑士的牺牲精神。《格林童话》在我国的流传使我国儿童了解欧洲中世纪的文化,认识了悠久的德意志民族精神。不同的观念、文化精神在儿童文学世界集结,儿童会跨越国界的藩篱,达到对异国文化的认知,并形成多元文化的适应能力。美国作家弗兰克鲍姆《奥兹国的魔术师》是一个优秀的幻想故事,女主人公多萝西被龙卷风刮到神奇的奥兹国。为了找到回家的路,小女孩开始了冒险历程。故事表现了美国多民族迁徙和文化融合的态度,处处印证了好奇和冒险的美国民族精神。儿童文学作为文化教育的桥梁,实际上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姿态,通过文学教育的方式塑造儿童思维,将直接影响跨文化的适应力。儿童文学能够帮助儿童发展完整的多元文化观,培养开阔的世界观,从而达到一种对自己的的认同,树立坚定的民族自信心。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文化相互沟通成为儿童教育的难点。[5]借助儿童文学,使儿童学会了解、认知不同的文化。在复杂的文化生态背景之中,儿童教育重点在于选择文化价值,并保持文化多元与文化本体之间的必要适度距离。以儿童文学的多元文化价值为载体实现对儿童的开放教育,以便培育我们民族下一代的优秀品质。

  与取得的成绩相比,儿童文学出版工作中的问题不容忽视,对于其中的弊端和危机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儿童文学出版的问题主要是作品本身的质量问题。个别出版社一味求多、求快,忽视了图书内在的品质要求,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速度和数量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最终的结果是“质量与数量的严重失衡,导致当下阅读的作品很多,具有长久魅力的作品寥寥,让人耳熟能详的作家作品日渐减少。”[4]再如,我国的一些小学生题材儿童文学小说作品中出现了雷同化甚至是庸俗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创新与发展极为不利,对出版工作更是如此。此外,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逐渐呈现出浮躁的趋势,归根结底是创作者和出版者自身浮躁的结果,如果儿童文学创作者潜心创作而不受外界影响,何来浮躁?如果出版者坚守自身的底限,浮躁之风何愁不散?作家自身的问题也是儿童文学出版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我国,儿童作家与出版社往往难以达成长期合作的默契。如果双方达成默契,一方面,出版社可以有计划、有节奏地投入,不必为签约优秀作家而犯愁,可以按照某一优秀儿童作家进行详细规划,其中包括针对该作家作品的市场调研以及图书投放市场的力度和节奏。另一方面,作家也可潜心、不浮躁、从容地进行创作,不愁作品找不到“娘家”。这样,出版社和作家的工作都会有条不紊地进行。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无论是出版社还是作家都难以达到上述理想境界。

  出版社为了发展,开出各种条件来吸引优秀作家的注意力,如高昂的版税、高频的曝光率以及数量巨大的印数。我们的部分优秀儿童作家因此而逐渐浮躁起来,徘徊在不同的出版社之间,紧盯市场、待价而沽,有时甚至唯利是图,如此不顾长期发展的想法和做法很难使他们静下心来创作。再有,随着出版市场的不断扩大,图书的销量不断攀升,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资源相当有限,难免会出现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的情况。这样的结果令人心痛,由于作家的作品数量有限,他们不得不在不同的出版社重复授权,有的作品稍加改动便重复出版。版税逐渐增多,合同期也越来越短,但作品的质量却得不到保证。因此,无论是出版社还是作家,他们只有实现长期合作才能使儿童文学出版获得健康的发展。儿童文学出版的外在问题主要是市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首先,由于市场混乱,造成出版成本攀升,导致出版风险增大,而非专业少儿出版社也试图从儿童文学图书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这就使专业少儿出版社的压力倍增。其次,某些儿童文学创作者并未坚守文学格调并形成一己特色,而是出于纯粹的商业考虑,瞎编乱造,损坏儿童文学的名誉。

  这既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出版社的不负责任,这样的文学作品对儿童读者群体而言,其效果可想而知。再次,受市场因素的制约,幼儿出版也面临尴尬的境地。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谭旭东曾经指出近来幼儿文学有些冷清,这与整个儿童文学创作的热闹形成了鲜明对比,其表现之一便是“幼儿文学没有得到儿童文学界和少儿出版界的足够重视。”[5]由于幼儿文学在儿童文学中不可或缺,但由于市场作用的缘故,并未得到少儿出版界足够的重视。市场本是一把双刃剑,在作家获名得利的同时也考验着他们的创作底限。市场对作家如此,对出版社又何尝不是如此?

  首先要强化儿童文学作家的定位。作家是儿童文学的主题因素,更是儿童文学出版的源头,离开作家的创作,儿童文学出版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层意义上说,作家是儿童文学出版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只有作家创作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出版社才有可能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离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出版社的操作流程再规范、宣传策略再得当也无济于事,可能会在短期内取得成功,但从长远看,势必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因此,作家需要明确的定位,把自己定位为儿童文学出版工作的关键环节,争取把优秀的文学作品奉献给读者并赢得他们的信赖。优秀的作品是儿童文学出版社在市场上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因此,作家最主要的精力应放在优秀作品的创作上。在与出版社和编辑的沟通中,作家应牢记自己在儿童文学出版中的地位和使命。力争在自己的环节内把儿童文学的工作做到极致,创作出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扩大儿童文学原创作家队伍是解决问题的另一重要举措。当前儿童文学原创队伍相对较小,导致部分优秀儿童文学作家成为出版社的竞争对象,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

  随着原创作家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大批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的涌现,市场上优秀作家短缺的状况将会得到缓解,更多的优秀作品将会出现在读者面前。这样有利于作家之间的良性竞争,彼此之间相互促进,避免市场上出现一家独霸或几家垄断的情况。当然,优秀儿童原创作家队伍的壮大离不开各方关注。社会各界应为有潜力的优秀青年儿童文学作家提供发展平台,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他们的成长,如在专业文学杂志上开辟专栏发表他们的作品等。只有作家队伍得到壮大,才可能出现更多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作家之间才能竞相潜心创作适合儿童口味的文学作品,出版社也会在选择上拥有更大的空间。对作家和出版社而言,读者至上的原则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法宝。

  儿童文学作家的根本任务是创作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只有得到读者广泛认可的作品才是优秀的作品,这是检验儿童文学作品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作家在创作时首先考虑的应是作品目标受众群体的特殊性。读者至上的观念是创作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础。进入21世纪后,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名字在青少年中间广为流传,杨红樱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一面旗帜。究其原因,她的作品针对性非常强,能写进儿童读者的心理去Bwin必赢,也就是说,杨红樱老师的写作的目标性很强。对出版社而言,更需将读者放在第一位,出版图书除了育人这一目的外,还需维系出版社的正常运转和赚取必要的利润,这也是出版社作为商业单位的基本特征。推向市场的图书如能受读者青睐,销量自然不成问题;读者不买账,再漂亮的宣传也会付之东流。因此,读者至上是一条金科玉律,也是解决儿童文学出版的重要环节。出版社要遵循出版规律。出版社是作家和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在与作家合作的同时又要面对读者,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出版社和作家合作的目是将优秀的作品推向市场,最终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目的。这两重目的既是作者的追求,更是出版社的追求。作家通过创作去影响别人,让读者体会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这是高尚的精神追求;获取必要的版税,这是必要物质追求。他们只有精诚合作才能给读者提供好的文学作品,得到读者认可。作家、出版社、市场和读者之间任何环节都需通畅,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不会达到各自的预期目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青少年时期是他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的重要阶段。儿童文学作家和出版社对青少年的引导和关爱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儿童文学出版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问题也非常突出,作品、作家、出版社和市场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儿童文学出版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推进儿童文学出版的快速发展,作家必须在出版社、读者和市场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创作适合时代发展、适应市场需求和适合青少年读者口味的优秀文学作品。原创作家队伍的扩大不仅能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也为市场的有序运行提供了保障。

  加强儿童文学出版工作,关注青少年读者的健康成长,需要各方的共同关怀、监督与配合,只有这样,儿童文学出版工作才能有序地向前推进,才能涌现出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广大青少年才能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毫无疑问,一部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富有儿童情趣的。《西游记》虽非为儿童而作,但通篇小说却洋溢着浓郁的儿童情趣,主要体现在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形象身上。这两个童话形象虽然没有年龄特征,但却都能在孩子们心中唤起一种亲近感。因为他们身上有许多孩子气。孙悟空像孩子一样活泼、机灵、纯真,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孩子们从他身上能看到自己顽皮、淘气的影子。取经路上,孙悟空从不安生,三天不打妖精手就发痒;和妖怪开战时还要开开玩笑,还爱搞点恶作剧,捉弄捉弄八戒。猪八戒的某些性格特征很像那些有点小缺点、好犯错误、控制不住自己的少年儿童。猪八戒自私、懒惰、馋嘴、撒谎,这些讨厌的缺点孩子们也会有的,他象镜子一样照出了叫小读者脸红的不光彩的思想和行为。但是,猪八戒又纯朴、憨厚、爽直,往往显出孩子般的天真。这样,少年儿童就很自然把孙悟空和猪八戒当作孩子般的人物,仿佛他们是自己的小伙伴。“富有孩子气”这个性格特点,是孙悟空和猪八戒的思想感情能够与儿童相通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使《西游记》产生儿童情趣的一个重要方面。

  喜爱新奇和冒险是少年儿童的共同心理。他们不爱看平淡无奇的东西。《西游记》具有神、奇、险的色彩,对少年儿童产生的吸引力是相当强烈的。《西游记》的神、奇、险是有机的统一,首先体现在它所展示的幻想世界中。吴承恩以巨大的幻想能力把神的世界、妖的世界,人的世界交融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充满神奇和险恶的事物、景物的幻想世界。在这个幻想世界中,天庭、龙宫、地府、人间、山水洞窟、仙境福地,交替出现,变幻莫测,引人入胜。吴承恩用幻想的彩笔绘出的环境,有的美如画,象征着自由、美好的理想;有的恶如鬼,象征着困难、灾祸。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水帘洞,生长人参果树的万寿山五庄观,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岛……吴承恩以这样的幻想世界为背景,为上西天取经铺设了九九八十一难,展开了奇游历险的故事情节。

  唐僧师徒一行在取经路上所遇之险,所游之奇,并不亚于爱丽丝在地下世界的漫游、匹诺曹的死里逃生,也不亚于多萝茜在巫仙统治的国土上的奇遇、尼尔斯的全瑞典旅行。而且,吴承恩所构思的八十一难,其变化之多端,情节之离奇曲折,又是独树一帜的。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走去,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惊险和奇特的事情,这就引得小读者们无法释手,非一口气看个究竟不可。可以说,《西游记》的环境、人物、故事都具有神、奇、险的特点,它们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有机的吻合。总之,经典名著《西游记》具有明显的儿童文学特征。环境、人物、故事这三者的协调问题是今天童话创作中的难题,这个难题在《西游记》中却得到了完满地解决。我们要重视《西游记》的艺术价值,使其成为少年儿童成长的“好伙伴”。

  【摘要】小学生年纪还比较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入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儿童文学作品有其特殊性,在教学这部分作品的时候教师需要考虑其特殊性以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需要考虑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真正做好现代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无可避免的要使用到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教学。但是实际上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作品的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一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会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广大教师要结合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好好思考如何真正做好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工作。

  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受到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质量还有待提升,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广大教师仔细检讨自身的教学模式,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够给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积极的保障。

  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儿童和成人有着比较大的差异,Bwin必赢因此对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当前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因为教师本身的美学素养也有待提升,因此利用儿童作品教学促进学生美学能力发展的目的一直没有得到比较好的实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即将儿童文学作品和其他内容的教学同等看待。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不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关注学生的识字程度,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将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进行识字教学。而识字教学只要使用一般的课文即能够达到目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更多的应该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但是不少教师同样将儿童文学作品当做是识字教学的素材。这样一来就将作品本身的美感打碎了。同时当前不少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和成人作品的教学一样的。不少教师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但是儿童的思维和成人的思维是不一样的,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学生理解不了教师的目的,也没有办法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学习质量会受到消极的影响,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

  儿童文学作品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真正的价值。第一,教师要认识到儿童文学作品有其独特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其和成人作品教学区分开。儿童文学作品的想象力更加的丰富,其思维更加的活跃和开放,也更加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点,作品中的童趣是儿童文学作品最大的价值。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努力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的这些优点,将其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举个例子来讲,在教学《捞月亮》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将其中童趣的价值真正的挖掘出来,而不是简单的将其当做是识字教学的素材。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排演话剧、课文续写等,这些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理解课文,真正抓住课文的核心和重点。

  儿童时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人格的形成都会受到巨大的影响,这就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需要教师有比较高的相关素养,因此教师要能够精确的把握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熟悉其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将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发挥出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正确的认识儿童文学作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量,通过不断的阅读积累相关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认识和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我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及其作者都是教师学习和了解的重点。除此以外,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还需要进行换位思考,多用学生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多让学生思考,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是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要求。如何做好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意义重大,小学语文教师们一定要仔细思考积极尝试,相信通过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做好这项工作。

  [1]吴舜华.关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及其意义[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2]杨细丹.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3).

  摘要:现代中国儿童文学自20世纪初发生,经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以后,在不同时代的社会语境与“外在环境”的影响下,文学价值观念与评价标准呈现出非常鲜明的特征变化。在“儿童”与思想启蒙、国家、民族、人性、文学、市场等多重价值元素之间,中国儿童文学在儿童、儿童之外两大支点上建构着自身的价值取向,为“儿童文学”这一独特的文学类型诠释着“中国”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梳理儿童文学价值观念变迁的历史,寻找厘清其中演绎的规律特征,是确立当下儿童文学评论价值体系的价值坐标与问题意识,坐实价值体系的本土精神向度的必然逻辑起点。

  儿童文学价值观念的研究属于“儿童文学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这一总体课题的组成部分。儿童文学评论价值体系属于儿童文学批评理论范畴,该批评理论与儿童文学基本原理自然衔接,与既有批评理论的区别在于突出价值思维方式,研究以“价值评价”为核心的儿童文学批评原理,涉及到儿童文学价值观念、价值评价标准之构成、批评理论、价值评价实践等若干层次内涵。儿童文学评论价值体系理论建设的逻辑起点在对“儿童文学”质的规定性的认识,以及以此为基座的儿童文学价值观念的梳理反思上。

  想象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主要来源于人的“年龄”差异以及伴随的发展问题。儿童文学是一类专门关注“幼小者”精神成长的文学。关注者是成人,准确地说是“成人社会”。儿童文学是“大”对“小”、“长”对“幼”施与的文学。这个活动过程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两类主体,始终行走在两类在年龄上具有差异性的主体之间。两类主体各自所占有的位置,可能的关系建立及关系形态,都是具体的社会、时代的产物,是一时代的社会主潮与思想价值观念影响下的结果。在世界范围内,现代意义上自觉的儿童文学的发生,其前提基于“儿童”的被发现———对其区别于成人、具有“独立”存在价值的肯定。儿童文学是人类对“童年特别品质的觉醒”的产物,这一觉醒的本质便是价值认定。专门为孩子进行创作,首先基于肯定、尊重、倡扬儿童的主体性,是儿童主体性进入成人主体性视阈后的结果。也就是说,这一文学活动从一发生起,便是两类主体的对话过程。

  从创作到阅读接受,乃至批评,整个活动链条都充满了双主体的声音。这是儿童文学与生俱来的“质”的规定性。基于这种“质”的规定性,因为它要打通生命进程的早期阶段。这一打通除了牵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的等社会性要素外,在终极价值上通常追求“人类”、“生命”、“存在”等一些普世性的永恒命题。儿童文学是成人之于“童年”形成价值意识后的审美创造,这种价值关系发生的缘由、过程意义、功能指向都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整体系统,始终伴随着成人社会对童年的认识与评价,通过“再现”童年与满足儿童的审美需要而落实。我国现代意义上儿童文学的自觉发生是在上个世纪初,属于社会变革与思想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范围内儿童问题逐步走向系统的科学研究的一个产物。

  儿童“被发现”是社会进步、人类自己认识深化的一个结果。受西方思想影响,中国的这一问题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关注并敞开,一种现代的、崭新的儿童观、儿童教育观被确立并逐步传播开来。童年视阈的扩展既是思想启蒙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推动思想变革的有力工具。无论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还是鲁迅的“救救孩子”,“儿童”一词所包蕴的价值内涵在其时被阐释与倡扬时,它是被放置在一个足够纵深开阔的历史与时代的语境中去进行的。

  这些伟大的思想家都把“儿童”与国家、民族重生的动力与思想资源直接关联,基于文化现实境遇放大了“儿童”一词的语义,使它在文学层面上被“象征”地使用。因此,“儿童问题”在现代中国跃出历史地表时,它就是“中国问题”提出的结果,是其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出路。现代儿童文学又是“儿童问题”的必然结果。“新人”是“新国”的必须前提,而“新人”又需要新的教育材料与精神营养,所以,专门写给儿童阅读的、以满足他们嗷嗷待哺状态的“儿童的”文学便应运而生了。20世纪早期,文化知识界首先经历了对“儿童文学”“是什么”的“事实认知”,期间有各式各样的“定义”表达,这些定义的共同趋向是从儿童文学的样态、对儿童的价值功能等角度立言的,如“由儿童的感官可以直接诉于其精神的堂奥者”、“应儿童天性最高部分之要求”、“唤起儿童的兴趣和想象”等。

  实际上,这些“事实认知”中包含着对“儿童”与“儿童文学”两个层面的认知,经由新思想的洗礼,国人更加注重以科学的态度去尊重儿童的本能、天性需求,尊重其自然的心理诉求,因此提供的文学材料要符合其认知发展的规律,是以儿童为本位的。这样的文学观念中既有对儿童科学意义上的“真实”的追问,又内含着我们“应该”给儿童什么“价值认知”层面的判断,定义中被频繁提及的如“想象”、“情感”、“趣味”、“艺术”等层面的关键词汇则主要指向“审美”。再加上“儿童问题”最初缘起的动因又是“国家民族”的存亡与发展,本质上诉诸政治功利色彩。所以我国现代儿童文学观念从一诞生起,就面临着几重价值观念的交织融合,“功利—审美—真实”这三个维度紧跟中国现代文学整体文学价值观的变化趋势,但也在自身的类别范畴内演绎着具体的特征,或完成着自身的文学目标与任务。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应每一时代特点的要求,儿童文学价值观念在三个维度的重心不一,对三者关系的内涵辩证思考不一,且同一时代不同的人对三个维度内涵的理解也存在差异性,同时,由于儿童文学的文学世界存在两类主体的“质”的规定性,这其中“儿童与成人”两类主体之间实际上始终存在着“话语权限制”的问题,也即两类主体在对待功利、审美、真实之间存在着内部“对抗”,或即便在成人主体内部,又因不同诉求而伸张着差异性价值追求,使得儿童文学的价值观念在不同时期面貌与内涵殊异。

  首先基于对童年存在价值的发现与对童年作为一种精神资源的价值肯定上,自然这些认定的前提与目的都是基于人的、人类的全面发展。儿童文学是为童年谋求幸福的文学,这种价值追求既满足儿童成长期的“当下”的精神需求,实现其精神自由,同时又为儿童未来的发展打下深厚的人文素养根基,培养其做人的基本规范与高贵的精神人格。基于对童年多重的价值投射,处于特定时代中的“成人”儿童文学作家对童年的价值认同形态便决定了儿童文学价值观念的基本格局。在我国现代早期儿童文学的发生时期,思想文化界从多种路径去理解与阐释儿童文学及童年作为精神资源的价值意义,在我们上述所言的“功利—审美—真实”之间,这些价值认同和表达时有交叉,形成的理论探索与文学实践都已成为本学科价值学建构的基石,其丰富多元的价值认同形态为我们确立了儿童文学价值判断基础的坐标体系,除了民族国家想象维度之外,在环绕“儿童”这一中心要素去理解与阐发时,以下两个层面的思想建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是真正立足于儿童本位,以“人”的价值视野去看待健全童年的深刻意义。这种吸纳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思想认识颠覆了中国封建正统观念中“父与子”的关系模型,赋予了儿童绝对的主体地位。鲁迅清醒地认识到儿童的自由来自于“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革老子的命”是中国现代性思想的一个表现。“儿童”是思想观念建构的产物。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新儿童”形象的建构创造了可能,而这种可能的权柄完全握在成人的手中,它就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无处不在。

  “如何”以儿童为本位?从本质上看便不是一个“儿童问题”,而是一个“成人问题”。五四时期在此方面的思想启蒙其实都是针对成人的,“成人”是“儿童”的逻辑前提,任何一个时期从事于儿童问题工作的人首先、最终面对的都是成人之于儿童的“价值关系”的建立。“儿童本位”的可能在于成人对儿童的尊重,身体力行、具体而微关注后的“同情”。“儿童本位”原本没有那么高大上,事实上它就是琐碎的,日常的,以儿童的生活为根本延伸开来的。周作人对这一点体悟得很深刻。他关心孩子的啼哭,他们的委屈、游戏、玩具,当然更重要的是给孩子的读物,大人的教育方式等,从1912年到1963年,周作人写作的儿童主题的文章有100多篇。周作人对儿童的“同情”是超越时代限制的。周作人的认识与立论完全是从儿童自身的精神健康着眼的,他力主为儿童提供适宜他们所用的精神产品。所以他在很早的时候便搜求绍兴儿歌童话,以为儿童教育之资材。他最早推动了中国古代儿歌研究,将古代被“谶纬”之说禁锢的儿歌解放出来,还原其“儿童歌讴之词”的“儿童的文学”的地位。他研究古童话,探索原始思维与儿童思维的相通性,为童话的艺术地位正名。他的这些文化建设都是破旧立新的,Bwin必赢在我国现代儿童文学意识的萌芽之时,他率先自觉地从民族文化资源中勘探深挖,积极为儿童获取文学养料,他对“儿童本位”的践行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二是建造一个“儿童世界”,发现童年精神生态价值。中国传统文化重实用理性,这使其远离了以“超现实性”为基本特征的儿童思维与童心世界。但历史上的中国,对“儿童”“童真”作为一种精神资源的发现也有精辟的论述,如老子的“复归于婴儿”,李贽的“童心说”,都强调了返璞归真、绝假纯真的“童真”“童心”的理想存在境界。但是这些珍贵的论述与主流社会思想相比还是太微弱了,童年的精神生态价值只有在近现代的社会变革中才能涌动出来。我国现代儿童文学发生时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在精神层面创建出一个“儿童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专门提供给孩子们的,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徜徉,这在古代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这个世界的获得必须经由成人的体悟与认同,由成人的文学创造将其具象化。

  1921年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一文中,从儿童文学对人性熏陶的宏伟效力谈起,指出建设儿童文学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在辨析与描述儿童文学的本体属性时,郭沫若使用了很多空灵般的、“银光幻境”效果的语词去努力形容与再现一个“儿童的世界”。他说,“儿童文学不是些平板浅薄的通俗文字”,“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他引用泰戈尔《新月集》中《婴儿的世界》进一步表达儿童世界的圣洁与光华:“此世界中有种不可思议的光,窈窕轻淡的梦影;一切自然现象于此都成为有生命、有人格的个性;不能以‘理智’的律令相绳,而其中自具有赤条条的真理如像才生下地来的婴儿一样。所以儿童文学的世界总带些神秘的色彩。”郭沫若虽在以理论的方式表达对儿童文学的理解,但他总是情不自禁地使用很多感性的语言去对应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在这个表达过程中的“同情”与喜悦。1921年11月15日,叶圣陶创作了第一篇童话《小白船》,这篇童话的样貌最典型地代表了我国现代儿童文学在初生期对经典童话特质的文学理解。“小白船”是一个非常唯美、有童年质感的“摆渡”意象,它载着两个纯真可爱的孩子,在纯粹的、美的自然世界里遨游,抵达浪漫的田园人生。这就是叶圣陶对儿童世界的想象与描绘,也代表了一个时期知识分子内心的“圣殿”与对理想人生的憧憬。“小白船”毫无疑问是一个可能的载体,一种通道。从表面看它是大人为孩子创造的,是孩子们嬉戏游玩的工具;但从其深层的语义象征看,它表达的是一代知识分子在变革的大时代的惶惑中为自己寻觅的安顿心灵的居所。这一居所有“去往”的意旨,指向的是理想与自由。也就是说,“儿童世界”与成人作家们的心灵追求形成了同构的思想效能。

  1922年1月7日,中国最早的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创刊,郑振铎主编。这是一份既能满足孩子们的阅读需求,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寄托、放飞五四知识分子不羁心灵的精神园地。在1922年3月11日发行的《儿童世界》上,发表有郑振铎(署名ST)自己写的一首诗歌,题名为《云与燕子》:“云在天上飞/燕子在水面上飞/轻絮般的白云呀/我如能坐在你上面/任风吹送到海之边/那是多么有趣呀”。作者的遐想充满了孩子般的天真,但字里行间浸透了真情。在理解与阐释“儿童世界”这一新生事物时,这一代知识分子都不自觉地勘探出了其巨大的精神生态价值,并将自己也自然地放置了进去。这种放置甚至形成为“儿童崇拜”。“儿童崇拜”是一种精神信仰。丰子恺在1928年所作的《儿女》⑦中这样表达:“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我们看他并列的这四种事物,“神性”、“诗性”、“童真”,在丰子恺的心目中是具有等同的价值的。通过观察与“同情”身边的孩子,丰子恺写下了大量抒发童真情怀、给孩子阅读的文字。他说,“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他想挽留孩子的黄金时代在画册里,但是一想到孩子一长大他的画在世间已无可印证,那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丰子恺的“儿童崇拜”指向了“拒绝长大”,他对童年精神生态的体悟与表达代表了我国现代儿童文学一个特殊的高度,体现出那一时代我国学人对童年思想认识的深度。

  从世界范围来看,儿童的发现与儿童文学的出现具有一般的规律性,是人类自己认识与自己发展不断深化的结果。但由于受不同的民族国家、历史文化、社会进程的深刻影响,儿童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国别性与时代性特征。“文化是人类客观化的一个历史过程。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和质量,仰赖于让年轻人融入该社会的社会化过程———该过程使年轻人接受适宜的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以利社会政治系统正常运作及保障该社会的持续性。”⑧因此,意识形态是儿童文学与生俱来的属性,“文本内容虽然难以归类,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试图去影响儿童的生活。也就是说,儿童小说无疑属于文化实践的领域,其存在的宗旨是将目标读者社会化”⑨。“目标读者社会化”是在具体的社会语境中实施的,因此,不可能存在抽象的、脱离现实的儿童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事实上,在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原创儿童文学在发展起步时,就面临了这样的价值选择问题,这一点在叶圣陶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这也就是我们在本部分重点论述的现代儿童文学的又一重要价值观念问题。从创作《小白船》开始,叶圣陶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共创作童线篇,后来结集出版。这就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本原创童话集《稻草人》,鲁迅将其判定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这“自己创作的路”是饶有深意的。这条路就是叶圣陶在以《小白船》为代表的美丽的童话梦境书写之后的痛苦选择,这一点郑振铎认识得最清晰,“我们读他的《小白船》,《傻子》,《燕子》,《芳儿的梦》,《新的表》及《梧桐子》诸篇,显然可以看出他努力想把自己沉浸在孩提的梦境里……然而,渐渐地,他的著作情调不自觉地改变了方向……在成人的灰色云雾里,想重现儿童的天真,写儿童的超越一切的心理,几乎是个不可能的企图”。

  叶圣陶从对“儿童世界”的美丽想象转向童话的批判现实主义功能,这一价值观念的逆转深刻地说明一个道理,作为“给定的”儿童文学,其文学表现的形态首先且主要取决于成人,取决于成人的思想观念及精神状态,而成人的这一切又取决于社会,取决于一时代的发展状况以及对个体提出的具体要求。叶圣陶的个案经验很清晰地折射出社会环境之于“儿童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类型的根本影响作用,叶圣陶以自己的文学实践探索了我国现代早期儿童文学的本土化道路,“现实主义”理路成为那个时代儿童文学所必然认同的价值归宿。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是思想启蒙运动的直接产物。从其一诞生起,它就被置于了“儿童与现代中国建设”之精神高度来认识对待,其文学基因里承载了强烈的“国家”、“民族”等意义诉求,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社会政治形势的变革潮流中,儿童文学“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时代的发展使命与责任,在文化思想领域开始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左翼文艺运动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其赋予了更高的社会价值地位,增进了促进其内涵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建设,如机构平台,创作、出版及传播力量等。左翼文艺运动将儿童文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学事业来建设,使其在有组织的规划中获得了更为系统深入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关键转型期。正如王泉根所指出的,“1930年前后的中国儿童文学在对自身价值功能的选择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性时刻。这一选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右翼势力试图让儿童文学‘羽翼传经’重开历史倒车的逆流遭到了批判,儿童文学的文学地位、现代精神与艺术个性进一步得到了巩固与加强;另一方面,左翼文坛则从阶级斗争、民族振兴的角度出发,要求儿童文学与整个左翼文学一样注入‘革命范式’的理想主义激情,强化文学与时代、文学与革命的关系”輥輯訛。左翼文艺运动将儿童文学直接带入社会政治思想变革的最前沿,确立了极具本土价值趋向的儿童文学观念,这一文化行为在儿童教育乃至现代中国思想史上都留下了非常重要、值得勘探研究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提供了可资反思借鉴的经验教训。左翼文艺运动在儿童文学事业的推动上作了很多具体的、有的放矢的工作。左联刚成立没多久,就对儿童文学价值功能作了明确定位———“竭力和一切革命的斗争配合起来”,这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自发生以来第一次并轨于政治的转折点。众多左联成员参与了左翼儿童文学的建设,创造出中国成人作家介入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最高峰。

  由于“阶级斗争”对儿童文学发展明确的规定性,左翼儿童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与创作风格上形成了显著的特色。直接切入社会生活、揭露社会阴暗面、反帝爱国方面的题材较为集中,苦难儿童与革命洪流里成长的红色少年成为常见人物形象,英雄主义情怀亦是作家努力追求的。“真实性”与“现实感”是此一时期作家创作的价值指针,儿童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被注入了更多的时代内涵,儿童形象的塑造呈现出作家强烈的人文关怀,蹲下身子来,或弯下腰来注目与同情如此众多的“被压迫”的孩子们,成为了左翼作家们一个共同的情感与思想的着力点。特定时代语境中一个个“柔弱”、“可怜”,甚至“疯狂”的孩子被用文字细微地具象化了出来,永远地活在了文学与思想史中。成人作家这样大量、集中地对童年社会的“倾心”注视,创造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文精神视域,“阶级斗争”的阐释视角容易遮盖其更为深刻的文化史意义。左翼作家们从童年视域这个重要的维度展开的创作丰富了其时文学再现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儿童文学的社会干预功能得到空前强化。左翼文艺运动使现实主义快速地成为儿童文学的主流,甚至这种价值倾向也影响到儿童文学的译介工作。适应时代的变革需求来调整儿童文学发展的美学形态,这是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非常显著的一种人文特色,左翼儿童文学是30年代此一特征的一个具体反映。现实的政治需求催化了儿童文学的内生动力,也因此而创造出其他任何时代所不可能具备的文学业绩。但政治诉求的急迫性与功利性也必然会影响到文学表现的丰富性,限制了艺术磨砺与打造的成熟感,主题先行与概念化创作成为其时作家们难以逃脱的软肋与通病,但毫无疑问,30年代的左翼儿童文学就是在这样的矛盾统一中承前启后,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书写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学篇章。

  儿童文学的“质”的规定性是成人与儿童双主体对话的产物。“意识形态”属性的强化实际上为儿童文学的创作带来了高难度的要求。在叶圣陶之后,时隔十年,天才般的作家张天翼出现了,他承担了一个更为宏大的文学愿望———以更为广阔纵深的儿童文学长卷去再现社会现实与揭示社会本质矛盾。尽管年轻的张天翼其时仅有26岁,这与其作品中成熟的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应该得益于他虽年轻却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参与“左联”革命活动的重要经历。在将革命主张贯彻于儿童文学活动中时,张天翼在“艺术”技艺的本体问题上是有自己的自觉思考的,这种思考发生的缘由是他对儿童文学的本质的认识,其核心是“我们应该如何给予孩子”,他既思考并也实践探索了这种给予的路径,所以他取得了成功。对自己坚持的标准,他后来有这样的总结:

  一、要让孩子们看了能够得到一些益处,例如使孩子们能在思想方面和情操方面受到好的影响和教育,在他们的行为习惯方面或是性格品质的发展和形成方面受到好的影响和教育,等等。这是为孩子们写东西的目的。为了要达到这个目的,那么还要———

  二、要让孩子们爱看,看得进,能够领会。……写作时候的一切劳动,苦功,以至艺术上的考究,技巧上的研究等等,也都是为这两件事服务的。除了这两件事———两条标准以外,老实说,我就不去考虑了。輥輰訛创作儿童文学是为了使儿童获得教益,而所以能获得的前提是孩子们必须喜欢阅读,能够进入文学世界并能领会。张天翼一接触儿童文学,便完全能够把握住儿童文学的艺术肌理,他对此的理解与相应的美学处理都是游刃有余的。以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去阐释重大的社会命题,或者说试图用“举重若轻”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了张天翼作品风格在思想主题的严肃深刻性与文学形式层面的活泼有趣性之间巨大的张力。这样的一种意识形态表达方式是我国现代儿童文学在本土化实践中取得的艺术成就,其在落实儿童文学的“质”的规定性上确实有自己独到的艺术思考。

  1940年代,另一位重要的童话作家严文井在处理这个问题时的文学经验也充满了审美判断与艺术智慧。严文井从小对美的事物、美的语言天性敏感,但他专门创作童话是在去了延安之后,是在1940年间,那时他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和思考。但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延安的环境:“延安的物质生活虽然艰苦,但是精神生活愉快,人和人的关系是友好的、平等的,互相间不需要什么戒备、猜疑,一个共同理想把人们变得亲如兄弟,推动人们天天向上。我感到了从所未有的温暖和幸福。……我并不真正懂得中国的革命,然而却朦胧地感觉到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大变化,相信将来一切都会变得好起来。什么都可以变,什么都要变,许多想也想不到的奇异事情将要发生。于是我想到了童话。”輥輱訛严文井的这段表述非常重要,因为他讲出了时代特征与自身内在童话感觉的共鸣,“延安”的变化与奇迹激发了身处40年代的严文井创作童话的欲望,这种文学经验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是非常特殊的,而且在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的社会发展形态在某些关键时刻会深刻表现出一种“童年精神”,儿童文学作家是捕捉与记录这种气质最适宜的人选。严文井个人的经历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严文井创作童话的契机是“延安”的社会环境对他的触动,但在具体的艺术处理中,他对“时代性”、“社会性”的把握是充满了思想与智慧的,他并没有表层地、浅显地、主题式地布局他的童话结构,而是首先追求童话作为“儿童的文学”的最根本的艺术内涵,从“写给儿童看”这一儿童文学的本体功能入手,去展开文学性的表达,以及对儿童的教育与陪伴。

  准确地说,严文井是属于那种心里真正有孩子,对孩子怀有大爱,对中国怀有大爱,因此而去关怀孩子,关怀祖国命运的作家。在40年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配合政治需求是儿童文学的主导价值取向,但是严文井对此并没有作简单狭隘的理解,他将对儿童的培育与祖国未来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从关爱儿童出发,努力钻研童话精神内核,在作品中包蕴了儿童的、文学的、教育的、批判现实的等多重意义维度,立足具体时代,为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儿童文学价值观念是社会实践与文学实践的产物,是我们建构儿童文学批评的价值理论直接的思想资源。“评价标准”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形成与获得是文学经验累进的结果,不存在绝对抽象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性”的标准。今天我们讨论儿童文学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就是要从儿童文学的基本特质入手,深深扎根于本土儿童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中,梳理出那些与价值选择、价值评价相关的文学事实,将其上升至“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高度去总结与分析,以期推动我国儿童文学的价值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