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颁奖典礼落下帷幕,本次评选出的18部(篇)获奖作品涵盖了小说、诗歌、童话、散文、科幻文学、幼儿文学和青年作者短篇佳作奖七大类(报告文学、寓言空缺),可以看作是对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集中总结与检视,呈现了近四年来我国儿童文学的创作成就。9月29日,新时代儿童文学论坛暨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2021年年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会议主题是深刻认识和把握塑造什么样的未来人这一根本问题,响应新时代新征程的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自觉承担起满足少年儿童文化需要、增强少年儿童精神力量、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使命。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高洪波出席活动并致辞。王泉根、方卫平、徐德霞、朱自强、张晓楠、梅子涵、董宏猷、薛卫民、李利芳、纳杨等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海飞、张之路等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刘海栖、汤素兰、周晓枫、吴岩、舒辉波等获奖作家以及陈晖、刘颋、刘秀娟、弋舟、崔昕平、张定浩等评委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总结近年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创作中的成就和经验,深入思考儿童文学前行中的具体问题,充分探讨儿童文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的使命和机遇。本次活动由儿童文学评论家王泉根主持,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方卫平做学术总结。
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生活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少年儿童面临的问题也随之更新,儿童文学的创作生产因与少年儿童的精神生活、审美向度和成长状态密切相关,不仅需要适应这种变化,而且肩负着更为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我国儿童文学的根本任务,新发展阶段对儿童文学的价值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原创儿童文学是寄托着公众和社会的极大关注与期待的文学载体,儿童文学从业者承受着这份期待的同时,也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当前已经取得的成就以及面向未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儿童文学要敢于不断创新,勇于攀登高峰,最终抵达群山耸峙的繁荣景观,根本上离不开作家和评论家们在儿童文学观念的更新方面做出的自觉努力与尝试。
今年是中国成立一百周年,习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回顾了中国带领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历程,同时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生活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少年儿童面临的问题也随之更新,儿童文学的创作生产因与少年儿童的精神生活、审美向度和成长状态密切相关,不仅需要适应这种变化,而且肩负着更为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我国儿童文学的根本任务,新发展阶段对儿童文学的价值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次论坛上,很多与会专家学者注意到,“新时代”成为国家民族发展的主题词,同时也成为近年来儿童文学创作、评论与生产的关键词。作为本届评委会主任,李敬泽指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发展阶段上去理解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生产,需要广大儿童文学作家和评论家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自觉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站在塑造什么样的未来人的高度,认真处理与总结新时代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成就,谨慎规划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未来发展的方向。他认为,中国儿童文学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不断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短板和弱项,也就是说,当前还有很多不令人满意的状况。儿童文学需要从“黄金十年”的“野蛮生长” 状态中走出来,由相对粗放的发展转变为高质量的发展,在充分满足少年儿童精神文化需要的基础上,提高与增强少年儿童的精神力量,保证中国儿童文学的健康发展,实现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新人的根本目的。这就需要儿童文学相关从业者从责任出发,从新时代要求出发,树立起高质量发展的态度和理念,从整体上提高儿童文学工作和产品的质量,发扬与传承儿童文学的重要精神品质。李敬泽特别提到,主席在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颁奖典礼现场的讲话中说到“让中国作家所讲述的中国孩子的故事在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中间流传”。他认为,儿童文学既是立足于中国的,也应该具有人类的向度。当下,我们应该深刻地意识到天地广阔、责任重大,应该以脚踏实地思考儿童文学创作的方法和意义作为使命与方向,力求在中国儿童文学进入下一个更加辉煌的“黄金十年”的时候,让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全世界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有相当的位置。
回顾参与儿童文学工作以来的岁月历程,高洪波以“两个一百年”“两个二十年”“500部18人”等难忘的数字,深情回望十余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评选过程,这些作家和作品记录着百年间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演进与发展,也许有遗珠之憾,但没有鱼目混珠之嫌。他认为,儿童文学工作者要做到“三心二意”,把“诗心童心慧心”放在首位,保持敬畏之意与责任感,始终将爱与责任视为儿童文学创作的初心与动力。为孩子的写作就是为未来的写作,只有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全心全意的投入,才能不负时代的要求和儿童的期待,让新时代的丰饶大地在我们脚下恣意生长。Bwin必赢
国际社会正在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范围内的儿童文学也处于一个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人类儿童命运共同体。中国版协原副主席、儿童文学评论家海飞认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国家和民族期盼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期盼少年儿童成为担当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我国儿童文学的高原已经生机勃勃地隆起在世界东方。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发展呼唤新的担当,需要新的作为。我们要用更高的格局、更大的视野来推动儿童文学的新发展。他谈到,中国儿童文学的未来在于创新和质量,首先要贯通历史和未来,努力创作“最中国的儿童文学”,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未来中国的美好前景结合起来;其次要贯通数量和质量,努力创作“真善美的儿童文学”,把丰富多彩的品种和真正具有文学之美的内容结合起来;更要贯通中国和世界,努力创作“国际化的儿童文学”,把最前沿的发展趋势和儿童文学的创作内容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中国儿童文学才能更好地开疆拓土,从中国的高原走向世界的高峰,最终抵达新时代的星辰大海。
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评论家李利芳谈到,儿童文学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比如在普遍意义上关切当下儿童生活、心理与精神现状不全面不及时,具有时代感和价值引领性的儿童人物形象匮乏,在儿童文学“世界”的创造上题材范围还非常受限等。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孩子就是未来的主人,他们要去迎接与战胜这场大变局,他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全方位的能力,就是我们所考虑的儿童全面发展的问题,也是制约儿童文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她认为,当前我们必须对我国儿童文学发展水准做出全面审慎的判断,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更加强调儿童文学的高质量发展,以推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能够切实满足广大少年儿童精神文化需求的儿童文艺精品,以实际行动回应新时代新征程的要求。
中国儿童文学应该更具精神的独立性,更具传统文化根脉的意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现中国儿童的思想情感与精神气质,面向世界创作出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孩子的故事。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评论家崔昕平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儿童文学创作仍需努力着眼于时代表达与新人塑造。新时代儿童文学作家应该对时代有高度的敏感,及时书写、记录时代儿童崭新的生活故事与心灵成长,讲好中国故事,描绘中国式童年,塑造新时代的儿童形象。她认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价值评价体系中,始终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打捞记忆深处美妙的既往童年固然有着重要的精神意义与文化意义,但描摹身边儿童面对的新生活、新问题,塑新人,写新事,同样是时代赋予儿童文学作家的使命。对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政策环境、教育环境等变化的高度敏感,及时地做出思索与回应,也应是儿童文学作家的职业要求。
儿童文学对塑造少年儿童精神世界、帮助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会让人终生受益,因而这种文学创作应当具有高度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与美学使命。
当下儿童文学的核心功能应该聚焦儿童全面发展,更加明确文化育人的使命,突出儿童文学在儿童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让儿童文学事业有繁荣发展的面貌,创作更多更好、文质兼美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文学从业者共同的使命及职责所在。中国儿童文学如何以“内容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响应时代召唤,承担培根铸魂、塑造新人的社会责任,同时呼应儿童精神文化需求,真正发挥儿童文学陪伴童年、滋养童心的作用,是儿童文学创作及理论界应该深入思考及讨论的问题。
儿童文学对塑造少年儿童精神世界、帮助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会让人终生受益,因而这种文学创作应当具有高度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与美学使命。儿童文学评论家王泉根谈到,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儿童文学作品拥抱儿童,深入童心,扎根中国大地,紧贴儿童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感动和影响同时代的少年儿童,成为一代人共同记忆,也成为常读常新的文学经典。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是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与精神资源,也是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审美设定。当代儿童文学弘扬现实主义精神,塑造了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极大丰富了中国与世界儿童文学艺术形象画廊,成为滋养儿童生命的丰厚精神养料。当前,在如何加强儿童文学现实主义创作、如何更好塑造儿童文学典型人物、如何做大做强儿童文学等方面,还有一系列需要讨论的问题和需要开拓的空间。王泉根表示,近年来一批中青年作家推出了多部有分量、贴近“儿童性”的现实题材作品,既是时代呼唤与社会演进的必然结果,也是儿童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审美逻辑。
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坦言,自己热爱教育,但也对教育进行反思,对弱势孩子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理解,对儿童的个性表示鼓励和张扬,努力争取以责任感和宽厚的人道主义关怀来为儿童写作。儿童文学在塑造儿童人格和心理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教育并不是耳提面命的说教。由此,他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逐渐成长为有理想、有思想、有幻想的人,希望他们心中有祖国的未来、人民的未来,也有自己的未来,并愿意为之付出才华和毕生的精力,与此同时,也希望他们保持个性和张扬,充满仰望星辰的幻想和好奇。他认为,在塑造儿童完美人格和健全心理方面,所有生命在种子阶段已经为未来做好了一切准备,但种子需要阳光、雨露和肥料,在很多情况下,儿童文学对孩子的教育就是一种点燃,点燃他们身上的火种,唤醒他们沉睡的灵性。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恰恰不是直来直去的,而是采取迂回的方法,表面上既不强也不硬,写作和阅读就像是点燃一把火,点亮一盏灯,润物无声般深入孩子的心灵,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下儿童文学的核心功能应该聚焦儿童全面发展,更加明确文化育人的使命,突出儿童文学在儿童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徐德霞谈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们未来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她认为,儿童文学承担着塑造民族性格重大责任,要发挥儿童文学培养人、塑造人的作用,儿童文学从业者要平衡好“儿童”和“文学”两个关键词,同时还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努力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谈到,儿童文学是表达人类基础情感和守则的文学,在世界儿童文学长河中长期存在着儿童文学就是教育的观点,未来很多年的文学还必须要书写诚实和善意。他认为,古今中外大多数儿童文学作品中都暗含着教育的意义和理念,无论是百余年前诞生的《木偶奇遇记》和《爱的教育》,还是为国人所熟知的《寄小读者》《宝葫芦的秘密》等,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作品至今依旧焕发着活力。因此,写儿童文学的人有着天然的使命,既要通过恰当、准确的母语告诉孩子们应该具备平和从容的生命气质,保持天真的善意和冷静的理性,又要成为母语的经典的捍卫者,期待自己写下的语句可以垫高儿童的成长,把自己所有的善意注入儿童文学作品的精神世界里。
关怀今日之儿童,即关怀明日之中国。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儿童文学评论家朱自强认为,帮助儿童实现心智成长的儿童文学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始终发挥着自身独特的重要作用。文学艺术实现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而润物无声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对孩子们的影响是强大而持久的。但是,现在少年儿童的成长状况不令人乐观,成人教育的焦虑和内卷使得孩子们的成长也面临着空前的困难。由此,他认为,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如何有更大的作为,其关键在于成长书写,儿童文学作品需要在自我意识和自我人格的寻找和建设、艺术的表现和自我的建构等方面着力。作家主要需要在思想上获得对人生、对儿童的心灵世界、对教育和未来的独到的理解力、阐释力和洞察力,在艺术上获得建构具有充满逻辑推助力的“发展型”故事的创新能力,致力于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儿童文学研究专家陈晖认为,新时代儿童文学创作上要更加重视教育性及思想内涵。未成年人的生命状态就具有向阳生长的特质,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对他们具有自然而然的感召力。这些内容如果能结合着感应时代、关切现实的主题,根植于真实动人的形象及故事,不仅能有效提升儿童文学的品质,也有助于其教育作用的充分实现。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娱乐性与教育性未必是冲突的,儿童文学作品既要契合小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取向,也不能无条件地迎合,要输出正确的价值观,保证作品具有引领成长的思想力量。通过题材与意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民间和乡土文化,生动鲜活地展示在儿童文学作品的书写和描绘中,不仅能从意涵与底蕴方面增进文学性,其新鲜别致与丰富也为儿童读者所喜闻乐见。与此同时,服务于少年儿童读者的儿童文学,越是兼有艺术与美的作品,越能够在他们开阔视野、培育综合素质、养成审美能力方面,发挥优势作用,陪伴及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在重返童心与童年的基础上,儿童文学从业者也应以更为宽阔的时代视野和文化视野,涵盖更丰富的题材领域,在主题内容、表现手法和文学理念等方面持续开拓进取,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在跨越边界与限制的尝试中,不断丰富儿童文学书写的精神内涵。
新的时代向我们敞开了很多新的经验与体验的领域,有针对性地满足这个时代孩子们的审美要求和精神需求,从儿童友好的原则出发,深入浅出地向下开掘,洞察儿童内部的幽微,是新时代儿童文学写作的核心题旨。在重返童心与童年的基础上,儿童文学从业者也应以更为宽阔的时代视野和文化视野,涵盖更丰富的题材领域,在主题内容、表现手法和文学理念等方面持续开拓进取,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在跨越边界与限制的尝试中,不断丰富儿童文学书写的精神内涵。
作家董宏猷表示,儿童文学文本的塑造、社会与审美的理想、创作主题和内容等方面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他认为,在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算法的冲击之下,儿童文学面临着同质化和娱乐化的危险。孩子们的童年似乎正在消失,儿童和成人的界限也逐渐模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坚定地强调儿童的本置和儿童文学的特殊性,新时代的儿童文学更要以塑造民族性格为己任,坚持儿童本体,坚持童心,坚持文学品格,依然是“儿童文学”的正道,坚守儿童文学的初心不能是一句泛而大之的口号,而应是儿童文学从业者切实要去做的事情。
评论家刘颋认为,当非儿童文学界别的作家成规模地进入到儿童文学领域的时候,很可能是当代儿童文学迎来跨越式发展的契机,也为我们重新认识和拓展儿童文学的边界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这批作家的进入带来了他们对许多文学母题在儿童文学层面的再次聚焦和审视,比如生命、信仰、爱与美、孤独和痛苦等,并形成了对生命本质和内核的重新思考。诸多新问题和新现象的相继涌现表达了作家对传统文体界定的拓展和定义的丰富,他们以创作实践带来了对儿童文学规定性的重新认识。与此同时,儿童文学的规定性也在修正非儿童文学界别作家的创作,会带来双方的沟通、交流和促进发展的可能。
作为科幻文学作家、研究专家,吴岩谈到未来三十年间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科技进步对儿童生活带来的改变,将会促使科幻文学成为儿童文学内部更为普遍的一种类型。他认为,梁启超提出“少年中国说”时用少年气质比作未来的中国气质是非常深刻的,给孩子100个未来,他们才有可能到明天去应对第101个未来。儿童是天生的未来主义者,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展望,不仅仅是科幻作品想要激发的东西,更应该是科幻作品赖以生存的文学动能。换言之,儿童的某些精神品质,本来就带有强烈的科幻属性。中国科幻儿童文学是有根的,无论是给成人还是给少年读者的作品,都应该具备少年所具有的天真和无畏,开放和乐观,并在内容和形式上持续不断地创新。惟其如此,科幻作品才能冲破各种阻拦,带领思想和行动奔向观念和时空的远方。
童书出版人张晓楠表示,少儿出版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如何发挥应有作用是儿童文学出版界需要共同思考的关键问题。儿童文学是少儿出版的重要板块,占据少年儿童大部分的阅读时光,同时也是培养少年儿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载体之一,对于少年儿童的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引领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她认为,这次论坛的主题指出了做好少儿出版、推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主责、主业与聚焦三个方面的问题,主责是为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主业是出版精品力作、推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聚焦指的是自觉承担起满足少年儿童文化需要、增强少年儿童精神力量、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使命。儿童文学出版界应该与作家、评论家共同合作,致力于新时代儿童文学的理论建构和出版实践。
文学的远见决定了我们对中国儿童的未来想象。从儿童的眼睛看世界,他们看见的景观能有多大,我们的儿童文学世界也就有多大。作家汤素兰谈到,儿童文学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一个国家的儿童文学从来都不只是单纯的文学,能够体现出国家民族最深刻、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关切,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有怎样的未来这样的大问题。由此,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巧、精致的形式下,同样应该有思想的深度、历史的厚度和人性的温度。身兼家长与儿童文学作家双重身份的舒辉波表示,当前的学校教学和家庭教育受到实利主义的影响,很难真正做到“儿童本位”,孩子在成人世界中无时无刻不在面对抑郁、焦虑和压迫等负面情绪。儿童文学的诞生正在于现代儿童观的确立,如果儿童文学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做不到“成为”孩子,但至少应该理解孩子。他认为,植根正典,指向经典,既是作为一个写作者最基本的操守和追求,也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应肩负的责任和担当。
在大千世界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孩子。童年的问题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迎刃而解,天真也不能戛然而止。作家周晓枫提出,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不是被稀释的语言,应该有生动的趣味和饱满的想象,有情感的浓度和思考的深度。作家不能忘记孩子的经验,只有对未来充满孩子的渴望,才能真正实现叙述的平等。儿童文学的写作不是模仿孩子,而是成为孩子;不是外在的动作,而是由衷的认识和真实的情感。走回童年是比走向未来更深远、更困难的路径,作家保持创作活力的根本是相信童话、保持天真,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出发的时候远没有设想到的奇迹。
儿童文学研究专家方卫平在学术总结中指出,与会专家学者在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推动下,怀着清醒的理性的反省意识,梳理与反思了这个时代的儿童文学及其现状,反映了多重的意识、多元的声音和多维的视野。儿童文学是一项美妙的事业,在这个时代怎么样把这项事业做得更好,既需要观点的交锋和碰撞,也需要跨界的尝试与探索。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的历史时期,顺应儿童精神文化需求,发挥儿童文学陪伴童年、滋养童心的重要作用,是儿童文学从业者共同的职责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