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判《儿童文学》?
栏目:最新动态 发布时间:2024-02-22 00:52:34

  坦率地说,我一直不知道儿童文学只是一种文学分类,直到这个误会在《儿文》中一再被声明:本书适合9-99岁公民阅读,我才恍然一般、神气地向我的小伙伴解释。我相信,即使是今天,很多人看到儿童文学四个大字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的第一个词仍然是:幼稚,若果真如此,可就错过了一场盛宴。

  我是怎么发现它好的?还是那篇青苔上身。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还是老妈从她工作的学校阅览室借的。不可免俗地,我也被封面巨大的儿童两字震慑,那个年纪最想摆脱的是幼稚,最想要的是成熟,三毛都写过,十几岁的她是如何如何地渴望一条、一支口红,于是我就这么带着鄙视翻开了那年第一本《儿文》,翻开了青苔上身,并且一路读了下去。出乎意料的,这些故事怎么都那么有趣,现在回忆起来,我都记着一个下午沉浸其中,那种惬意和自在,就靠在自家床头,除了偶尔抬头看看天、吃口苹果,不带什么目的地读一本书,这样的感受于现在的我而言,过于珍贵了。此后的月初,每收到新一期,那一天就是《儿文》的一天。剩下的时间,就反复地看,以至于黑鹤、张之路、韩青辰、骑桶人、失心稻城、玄者成鱼这些作者名,我都没忘。高中的时候我还去搜他们的近况,失心稻城意外去世,玄者成鱼后来去了《儿文》杂志社,骑桶人他们随着榕树下的没落,也很少看到他们新写的故事,好在记忆还在。

怎样评判《儿童文学》?

  我订了这本杂志至少有三年,从小学看到初中。这本书里大多数文章都是细腻动人的,用一个词来说基调,就是清正。拿青苔上身举例,现在拿出来读也不会觉得矫情,那就是我们少年时的小忧伤、小情绪,非常恰当,也非常及时地在那个年纪遇到。十来岁的年纪,审美观尚未健全,我凭着有时间,把这些书翻来覆去的看。十年后大学寒假回家,整理书柜,翻出以前的东西,我还是觉得很好,很感激。感谢我少年时所有“欣于所遇”,所有读过的好书,所有遇到的绝佳师友,这才是我现在的底气。

  跑题了跑题了,不知不觉就陷入怀旧风。总的来说,03-05年间的《儿文》是很好的杂志,不管从选文类别还是题材内容来看,都甩出同期的少年文艺等一大截。

  04.06-06.07买了两年,《一路风景》《盛世繁花》《岁月留香》也有买。后来越来越贵,增刊越来越多,越来越“青春疼痛”就没有再买。

  这句话可能有点绝对并且中二,但是我还是只能充满苦涩地重复一遍,曾经的儿童文学,大概,已经,死了。

  从小学高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其中至少有连续四年时间是每期必买,报刊亭的阿姨都认得我,每个月都会给我留。我见证了它从一本分裂成两本,又从两本变成三本,最后索性扩展成四本(是有一段时间是四本吧?)

  可以说,儿童文学在我变成一个(伪)文艺青年的路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其作用地位基本就只有小时候我妈给我念的启蒙童话系列能够超越。

  里面校园生活很纯,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友情很美,但是它又不仅仅局限于友情或者亲情。那个时候的很多文章都直指教育制度,揭示家长和孩子们在重压之下的挣扎。记得最清晰的是《跑,拼命跑》和《青春流星》,两个主角一个成了精神病一个投水自杀,而且可怕的是,她们都没有做错什么,身边的人也没有,剧情发展都是那么无奈无情却又合乎逻辑。这种真实又残酷的文章居然会在名叫“儿童文学”的杂志里出现,在鸡汤遍地的今天简直不可想象。

  但儿童文学也并不仅限于校园。就像之前一个高票答案所说的,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杂”。天马行空的童话,秦萤亮的童话那个时候最喜欢了;空灵又肃穆的纪实向,黑鹤的驯鹿系列简直德鲁伊式的超脱,甚至于情节跌宕起伏的网文,亡灵骑士录诸君可还记得?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不同类型美文轮番轰炸,有深度但不沉闷,那个时候翻开书就是一场盛宴,真真当得起书脊上那句“适合9岁至99岁阅读”。

  其实从分裂出选粹的时候就有兆头了。童话的部分明显增多,而且简笔画风格的,更适合孩子的童话比重增大了。而到了三本的时候,以前不放过任何一篇的我开始挑挑拣拣地翻看。

  差不多就是这个时候,儿文开始登发大量在校中学生的稿子,并且主题从学业、友情等方面的拼搏和困惑迅速倾向青春校园风。

  不知道有没有人记得那篇《仙人掌流泪蓝蓝蓝蓝》,这是少不经事的我第一次认识到什么叫矫情逼,还是在我心爱的儿文里。它对我的打击之大,以至于我现在都还记得那句“XX你知道吗,仙人掌表面很坚强,可是剖开来,里面都是稀稀的水啊……”

  有这一句就够了,其余情节各位自行脑补,对,就是你脑补出来的最恶俗的那种,差别可能仅仅在有没有打胎。

  一晃当年套着小背心坐在窗台看书的孩子都要大学毕业了。前一阵子一场大考,复习期间路过报刊亭,恰巧看到儿童文学,顺手买了一本。

  在看到塑封上 适合小学高年级及初中生阅读 就菊花一紧,不详的预感涌上心头。

  老师收学生的课外书被校长批评以后又还回去于是全班欢呼老师感觉受到了爱的教育?

  为了守住爷爷的坟一家人当钉子户誓不拆迁最后莫名其妙改变主意搬去还房结果就在原址旁边打开窗子就能看到爷爷的坟??

  按照习惯我该再举一个什么例子凑三个,可是对不起我真的是想不起来那坨屎里还有些啥了。

  哦对,还有一篇莫名其妙的不知是童话还是散文的东西,说主角去找迷颛(是不是这个字我不想找了)花,然后在莫名其妙的树林里先后遇见了十个莫名其妙的阿姨(对的,阿姨,不是姐姐,不要问我为什么跟这个过不去),然后看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异象,然后就,没了。看后面注释才知道原来里面那十个名字奇奇怪怪的阿姨是特么巫山十女。哦!涨姿势了!可是和主题有什么关联吗?或者说这篇玩意有主题吗?

  我是俗人,只觉得把巫山十女换成七个小矮人把那个迷什么花换成水晶鞋也并不妨碍剧情进展,如果它有剧情的话。

  但是最后一根稻草是附赠的树洞小册子。里面是一个小男生的表白,听语气应该是初中。喜欢小学同桌喜欢了两三年,期间还穿插了“你喜欢看全职高手所以我熬夜把它补完了”这样的感人情节,然后qq上表白就被拒绝了。最后他满怀深情地说,我知道现在的你不是真正的你,我会等你的。

  而曾经也能厚着脸皮算半个安琪儿,无忧无虑的小姑娘啊,也开始准备被社会摁在地上草了。

  先上图后说话,书柜里整整两大格子,2005.1-2009.12,整整五年,一本不少。

  2005年,我在读小学五年级。不记得是什么情况下接触到了第一本《儿童文学》,之后便有了第二本第三本第N本。这几年也恰好碰上了《儿文》大改革,05年每月去拿一本书,06年继《儿文.选粹》试刊号之后开始正式发行《选粹》刊,于是每个月变成了两本书,08年又将原来的《儿文》改成上下两册,加上选粹每个月我要去拿三本书,当然价格也在涨,即使这样我依然对它不离不弃,好在家里支持,于是订阅不曾间断,09年正式将《选粹》改为《儿文.中》,于是《儿文》变成每月上、中、下三本模式,09年之后因为我转学去外地,订阅从此停止,一晃六七年过去了,如今是个什么情况我更不得而知。

  十来岁的年纪,正是小孩子们内心点火的时候。言情小说开始出现在枕头底下,郭敬明掀起一股四十五度忧伤的风潮,什么《那小子真帅》之类的我也都看过,《最小说》之类的我也看过,看过越多,就越发觉得《儿文》守住了阅读的一片净土。小四粉们你们不要打我我是真的看不下去啊不怪郭敬明写得不好嗯怪我怪我。

  《儿文》最好的地方大概就是它够杂,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国内的国外的,知名作家不知名作家,中年作家青年作家少年作家,应有尽有。张留留黑鹤安房直子芥川龙之介等等等等看过儿文的一定很熟悉。一直到现在,如果问我喜欢看什么书,我也还是都说什么都看,看的杂。《选粹》就是文摘,后来的《儿文.下》出了写作的部分,我还是最喜欢本体的那本。而且因为它的杂,让我得以知道更多作家和接触到他们的作品,这样来说《儿文》的意义就更加深远了。

  正如刊物后面印的一样“本刊适合9-99岁公民阅读”,订阅期间,不止我一个人在读,家里大人也跟着我在读。05年前后订阅的刊物不止《儿文》,《童话世界》大概订阅了一年,就郑渊洁主编那个,后面写着适合8-88岁阅读完全是瞎说,12岁以后就没读过了,Bwin必赢现在再翻阅更觉得都是小孩子的东西。《疯狂阅读》的内容太低估了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初中的时候我就一直买的高中版来看。《中学生》之类完全是为了学习写应试作文。

  我很感谢有《儿童文学》的那几年,它温暖,纯粹,宁静,对于一个处在三观还没建立,阅读习惯还没形成,接受信息却又很快的年纪的小孩子来说,它是指路灯,是甜米糕,是保护伞,是我那时候最喜欢的刊物没有之一。

  9-99岁都能欣然喝下的梨木碗盛的荷叶羹,少不更事时是酸甜充饥,看尽桃花后是回甘润燥。

  从2007年小学二年级一直看到2013年初二,整整六年的时间,我觉的我应该可以来回答这个问题了。儿文占据了我整个青少年时期,无论是最开始的选粹版本还是后来的上中下分册,我都买过。合订本也买过,出过的书几乎没落下几本。杨老黑的,汤汤的,吴洲星的……最早的那些什么《震动》《杨梅》《艰难的归程》《木棉流年》……我可以很自豪的说全部看过五遍以上。我的表弟看,我的同学朋友也都看。张牧笛的一本《走走停停》我从六年级看到现在大一,看到牧笛都已经从一个高中生变成27的大人了,我还在看。毫无疑问,我爱儿文,我的第一个笔友就是在儿文上认识的,那也是我第一次写信。我到现在还在追着《萝铃的魔力》,一追就是九年。《夜色玛奇莲》也是。《艰难的归程》更是已经被翻烂了。印象最深的作品是很早以前的一篇《守着十八个鸡蛋等你回家》。只有儿文和儿文选粹的时期是最好的时候,每一篇故事都有意义,每一篇故事都精彩。后来上中下分册,有些东西悄无声息的发生了改变,但也还是很好看,更多新的栏目开辟,更多年轻的作者加入了进来,他们有才气,有更绚烂的想象力,赋予了儿文不一样的活力。直到2015年儿文再次改版。那也是我彻底和他说再见的时候。2015年5月,我放弃了买了八年的已经成为习惯的儿文,这个事情影响之大以至于到现在我还记的,当时在书店默默看了它几眼,拿起又放下最后离开的心情。原因很简单,改版已经改的让我不认识他了。但凡真心实意爱过它的人都能感觉到那种浮躁,不仅仅是内容变的浮躁,整本书都是这样。花里胡哨的东西越来越多,很难再找到像以前的作品那种,具有一种能够沉淀下来让人慢慢欣赏的感觉。也许是时代在变化,也许是编辑部们认为只有越来越多低龄的孩子在看儿文了。但是这种吸引眼球迎合大众的改版方式,我欣赏不来,也失望和遗憾至今。最后希望萝铃早日完结,我还是一如既往的爱着壹索和利夏。希望在完结之前,能够再看一次寄居蟹的插图。

  我从小学读到初中,最大的感觉是这本杂志的质量在下降。可能有的朋友会说是年龄增长的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编辑们的态度没有以前好了。小学时还时不时被杂志上的文章惊艳一下,到后来又出了一个副刊(好像叫什么《儿童文学选粹》),其实就是把以前的文章挑出来再发一遍,各种儿童文学系列丛书也是层出不穷(像什么《一路花开》),伴随着这些衍生产品,主刊的质量也开始明显下降。我曾经多次在书上看到抄袭的文章,(转载也要注明出处啊拜托!)再加上杂志社有事儿没事儿就请来几个业余或是非业余的写手搞一些擂台赛,发几篇不好不坏的中篇来糊弄读者,(记得当时最讨厌看的就是这种擂台赛,感觉一本杂志几乎没什么干货了)就逐渐失去了对这本书的兴趣。如今已经七八年不再看了。

  但无论如何,这本书还是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让我对文学创作萌生了一种向往。尽管后来这本书的质量有所下降,我还是希望编辑们能真正用心的去把这本杂志办好。不说别的,单是“儿童文学”这四个字,就对那些曾经喜欢过它的孩子们意味了很多。

  初中开始给他们撰稿,现在在他们旗下已经签了合同,我觉得我强答一下没什么问题……

  感觉他们的老一辈作家太过于自信,或者是说,明明离学校最远的那批人,在书写他们心目中高大全的“现代校园”,着实让人有点悲哀,记得中小学阶段,我看里面的文章写了个细节,初中还是小学老师强行留堂到天黑,为了给学生补习功课还煮饺子给他们吃晚饭,没人怨言,当时就觉得这个细节异常不妥,感觉这个老师的形象和教学方式都塑造的很病态。

  还有一个更悲哀的话题就是出现你的文字比你的受众幼稚而无趣的情况,CS刘易斯的那句话现在是我的创作信条“只能讨孩子喜欢的故事,不是好的儿童文学”,虽然给现在的孩子吃什么中二重口味我是坚决想要砍人的,但是写了一批自认为孩子喜欢却远离孩子,也没什么创造力的东西,那就已经违背了这个信条,几年前,他们在写小老虎小鹦鹉,几年后,他们还是在写小老虎小鹦鹉……或者,还在硬塞着现在这批孩子们所无法共鸣的苦难思维,说真的,你给孩子们讲你多苦,他们生于不同的年代,强行共鸣都很难。

  说点儿好的就是,国内认真做偏纯文学纸媒的已经非常稀缺了,纵使现在它已经有商业化发展的趋势,但是能坚持这么50多年也并不是空头话,我是衷心希望它即使存在一些老套和需要修改的地方,也会在这么一批年轻编辑和新生作者的努力之下做出改变的,新一代作者里有好几个我觉得已经非常棒,把东西写的脱离了真正从内而外的低龄化。

  我也没有什么批判老前辈们的资格,但是我觉得很多老前辈确实需要放下些段位,来看看当今的世界啊……

  2002年《杨梅》开始连载的那一期开始订,一直订到2012年高中毕业,一期不落。盛世繁花一路风景也都看过。

  小时候真的很爱儿文,有的文章让我泪流满面,有的文章让我害怕到用订书机把那几页订了起来。

  上中学后成了班上唯一看儿文的人,同龄人开始追求更成熟的杂志,但我不在意。儿文好像是只有我知道的宝藏,这感觉也很好。

  高中毕业后爸爸说不要再订了吧,我说好的,当时心里没有什么舍不得的感觉,因为确实已经没有曾经的爱恋了。

  究竟是我变了还是它变了?我不知道,但是零几年的老文章现在读来还是很有感触。

  作为团中央和作家协会联合创办的杂志,身为国家级儿童杂志已经越来越落伍了。

  它曾经引领着我们国家儿童文学的走向,出现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我可以这么说,老一辈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家创作出的作品比西方大多数童话更加精彩和有趣,而且更加具有阅读感,如果你们读过一些优秀的作品一定会有这种感觉!他们目前之所以没有如西方作家那样有名,完全是因为宣传不够的原因以及复杂政治因素,但是当时的国家已经尽力了,给予了力所能及的补贴,他们觉悟也够深,不去苛求什么。可以遇见,在不久的未来,他们的作品被重新挖掘出来后,一定会给我国的动画影视带来源源不断的素材。

  在国家的财力已经完全能覆盖,各种知道的以及不为人知却已经下来的补贴情况下,儿童文学反而总是喊着后继无人,是真的没有人么?或许,只是你们不想让人进来分蛋糕了吧?

  首先,稿费!!极度偏低稿费!!在儿童文学界喊着后继无人的情况下,有足够财力以及补贴第一个有权领取的国家杂志,你们仍然以极低的稿费给予作者,每千字两百元都给不到!!!而且还要交税,对没错,是要缴税!!!杂志社美名其曰稿费只是意思,你不能以稿费维生,你应该有其他的办法活下去并体面的活着!呵呵呵呵呵呵。。。你们现在还是不够钱么???团中央和中国总作协总部会没钱付一个杂志的稿费。。。。。。嗯,真的没有!哪怕真的没有,这也不是你们的借口,你们要的是引领国家儿童文学的发展,倒贴你们也得撑下去!当年国家不是倒贴着也让你们发展出去了么,如今却要毁在你们手里么,自己有钱就好是吧!

  还有就是剧情!剧情!剧情!以前的优秀作品是很多,但是不代表不会过时!一个蓝天白云你能描写个几百字!你们把剧情都吃了么!教小朋友写作文是吧!这样的作品你们还发表出来了,并且乐此不疲!你干脆印辞海吧。

  目前卖的最后好的杨红樱和郑渊洁作品,你们去看看,全是剧情好吗,丰富多彩!而如果有未成名的类似作品发给你们估计会不屑一顾,小孩子的作品吧!是,你们高冷。世界的话语权在你们手里。还有就是中国式乡村作品,我不赞成这种过时的作品,一个石磨能写半天疙瘩。儿童文学作品走向美好,这是不争的大道,心有至美大了以后才有纯洁的一席之地。不信你们看看,现在有多少人喜欢乡村的纪实儿童文学!你写童话乡村美好我没意见,神秘法力无边的乡村童话在西方人的作品里频频出现,并且翻译成绘本在我国卖的很好,就是故事短小不经看而已。

  最后,就是改变,现在有许多的儿童文学小杂志发展的很快,例如意林童话,小文学等。但是儿童文学杂志依然有一席之地,许多地方依然以能在儿童文学发表为标杆,为考核。希望你们能更加放开姿态,迎接更好的或者更烂的作品,它们属于这个时代!

  好了,我要上火车了,有机会在说更多吧!祝儿童文学杂志越办越好,你曾是我童年的精彩的一部分!

  其实我对《儿童文学》这个期刊越来越失望了。小学时候,家里订这个,每一期都是我的最爱,上面有很多以孩子视觉剖析成人世界的小说,有写童年和青春期伤痛的小说,也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我最喜爱看的是讲述小孩子大孩子历经波折的生活那类题材,因为很深刻,因为很启发人。可是我上初中后,儿童文学就变样子了,悲伤的故事很少,大多都是讲小朋友学习家庭生活中的日常,打打闹闹小磕小碰。现在的儿童文学,已经是完完全全的幼儿文学了。

  也是我最初接触的那几年,它出的什么盛世繁花一路风景啊,我就静静地看看(好喜欢这两个词)后来在旧书网上找到都炒到好贵了

  小学有一次在公园旧书摊上看到了选萃的创刊号(创刊是增刊)卖书的还是家父的老乡…嗯…强行给了一块钱意思意思(好没意思)但线年左右,杂志整体拉长,14年左右,杂志胖了一圈…

  早些时候(对于我来说)的文章很有意思啊,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小时候太喜欢宅家看书所以翻了好多遍(也就几本)好多诗歌小说名字都记得特别牢,《古屋幽猫》《格加的雪夜》《医生的一夜》《童年的路》《欺骗》《哥本哈根.人鱼恋歌》《宝蓝色的蛇》《新娘的马车》《没有尾声的故事》《欺骗》《蓬蓬裙春天降落》《香豌豆的春天》《叶子》…跑题,谈起这些名字,那感觉就像是燥热的夏天午后听着蝉鸣在乡下姥姥家炕上趴着翻八几年的故事会一样呀

  真心跑题好远,总的来说真是好杂志,如果年轻点就更喜欢它了…杂志随着时代发展逐渐蜕变不是坏事,只怪自己生不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