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回望、反思与寻找中全新起程
栏目:最新动态 发布时间:2024-01-19 16:37:22

  “重返80年代”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是个持久不衰的话题。作为其中重要一支的儿童文学,我们或许对它还缺乏足够充分的“重返”。本文将聚焦第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重返80年代的儿童文学场,回溯新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学春天,探讨时代儿童文学的优秀之作与其穿越时代的文学史意义,勾勒中国当代原创儿童文学的经典化之路。

  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我国具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是我国唯一的纯文学性的儿童文学奖项。1986年,中国作协主席团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国作家协会关于改进和加强少年儿童文学工作的决议》,决议中提出:“设立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奖,以鼓励优秀创作,奖励文学新人”。经中央宣传部批准,中国作协于1986年当年设立了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到目前为止该奖已经举行了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在鼓励我国原创儿童文学创作,推动儿童文学发展,为少年儿童提供优秀精神食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988年4月,《文艺报》刊发第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奖结果。第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评选对象是1980年到1985年间公开出版、发表的儿童文学新作。这一届参评作品数量众多,最终41篇(部)的获奖作品数量到目前为止居历届之首。在历经了十年动荡之后,我国的各项文化事业重新走上了正轨,被压抑了十年甚至更长久的创作与出版事业迎来了春天。作家们怀着激情,重新找出当年的草稿,修订、增删之后,将其郑重地送到了各个编辑部、出版社。那些姗姗来迟的作品,虽蒙着厚厚的时光之尘,但却焕发出真挚而动人的光彩。时代动荡与变迁引发的新思考,也给作家们提供了创作上的素材与灵感,一种热切的、线年代初期扑面而来。与此同时,许多年轻的创作力量也在“野蛮生长”的状态下逐渐形成各自的风格。以当代视野重巡首届获奖作品可见,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对新时期重新启程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未来走向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开拓作用。

正在回望、反思与寻找中全新起程

  作为现实主义题材重要分支的红色文学,在现当代儿童文学创作领域里一向受到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潘冬子、雨来到张嘎,一个个鲜活的儿童形象,留存在无数人的童年阅读记忆中。儿童小说中那些在革命年代里成长起来的少年,总是格外坚韧勇敢。对于身处和平年代的孩子们而言,作家们塑造的这些红色少年形象,产生了积极的精神引领作用。在第一届儿童文学奖的获奖名单中,Bwin必赢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红色儿童文学创作传统的赓续。

  其中,《盐丁儿》是由女作家颜一烟创作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故事描写一个民国时期北京城里的没落贵族小姐在重男轻女的封建家庭夹缝中艰难成长,后来勇敢地脱离了家庭束缚,并在时代的感召下奔赴圣地延安,投入到火热的抗日革命战争当中。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求学上进、不服输的精神。女性主人公的经历显示出了一种惊世骇俗的特质,她敢于反抗,敢于发声,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不管多么艰难都一往无前。她以笔为刀,向旧势力开战,向侵略者开战。这种精神犹如一道道闪电,划破了封建的暗夜。严阵的长篇冒险小说《荒漠奇踪》书写了红色少年“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红军精神,作家选择以儿童文学的形式来表现西路军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既实现了史实框架与虚构细节的完美结合,也使作品具有了极强的可读性;而张映文的短篇小说《扶我上战马的人》则深情记叙了一段“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根据地故事,既表现了八路军与群众的鱼水情深,也展现了高级将领亲民爱民的风范,全文语言轻松诙谐,感情真挚,且极具陕西地域特色。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文坛上正值“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热潮,这种反思热与大环境下的文学热共同汇成一股激流,席卷了1980年代的中国文坛。回望这一届的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有不少作品也不同程度地呈现了“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时代主题。

  柯岩的长篇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通过对工读学校问题少年的心路描写,折射了时代的曲折前行,人物性格刻画生动、情感强烈真挚。更为可贵的是,柯岩清楚地意识到了动乱之后、教育的缺失导致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在小说创作中,她把中国的工读教育事业和社会、国家的未来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基于时代的深刻思考。1984年,《寻找回来的世界》首版首印即92000册;1985年,12集同名电视剧也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完成,引起巨大轰动。邱勋的短篇小说《三色圆珠笔》和胡景芳的报告文学《作家与少年犯》也不约而同地以“问题少年”的过去与现在作为书写对象,他们通过文学的形式主动承担起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有效地帮孩子们补上了曾经缺失的思想品德课。萧育轩的长篇小说《乱世少年》呈现了一个14岁少年独自闯荡社会的冒险历程。由于心智尚不成熟,辨别能力不够,他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成长之路。

  刘健屏的短篇小说《我要我的雕刻刀》则在努力追问教育的真谛,它以极小的篇幅横切出一个极大的截面,既涉及教育问题,也不忽视整个时代的“病症”,显示出了作者独立深刻的思想能力。曹文轩的短篇小说《再见了,我的星星》则谱写了一首唯美感伤的离别曲,有着足够的叙事浓度,对当年的知青生活也有着生动精准的刻画。这种“带着伤痕的浅浅微笑”的叙事风格成为日后曹文轩作品的一大标签。葛翠琳的中篇童话《翻跟头的小木偶》语言优美,含蓄隽永,寓意深刻,活灵活现地塑造出了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对现实世界有着明确的投射与批判。陈丹燕在散文《中国少女》中,以对比手法描绘了两代中国女性在她们各自的少女时代的不同际遇,也极具反思色彩。申爱萍的抒情长诗《再给陌生的父亲》是一篇对逝去的父亲的深情呼唤之作,真实呈现了时代给幼小的作者心目中留下的难以疗愈的伤痛感。需要格外指出的还有常新港的短篇小说《独船》。这是一个关于生命、友谊与宽恕的故事。当故事以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方式结尾,或许可以让孩子们意识到,世间并非只有热闹的喜剧,悲剧也是生活的一种真相。作品呈现了悲剧故事的独特审美价值,给人以警醒,给人以力量。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也有不少作家放下时代重负,努力还原童年应有的明媚与无忧,为小读者营造爱与善的情感体验。获奖作品中,有六篇(部)充满了童真童趣,它们分别为郑春华的小说《紫罗兰幼儿园》、乔传藻的散文《醉麂》、张歧的散文《俺家门前的海》,以及金波的儿童诗《春的消息》(组诗)、樊发稼的幼儿诗集《小娃娃的歌》和高洪波的儿童诗《我想》。

  郑春华的中篇小说《紫罗兰幼儿园》以一个淘气的小男孩跑跑为主角,描述了他从上托儿所开始到上幼儿园后经历的一系列故事。作品以一个幼儿的视角打量周围的世界,感受人间的真情,是一种真诚的、“儿童本位”的写作姿态。乔传藻的散文《醉麂》和大多数情节曲折紧张的动物小说不同,全文洋溢着天真、温馨、平和、友爱的情感,读来令人心情愉悦;张歧的散文《俺家门前的海》用优美生动、想象丰富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海边孩子对大海的热爱和对渔民火热生活的称颂。金波、樊发稼、高洪波是当代儿童诗歌界的三位巨擘,他们分别凭借《春的消息》《小娃娃的歌》和《我想》在首届获奖名单上一同亮相。他们的童诗准确地捕捉了儿童内心世界里那些质朴而美好的心灵火花,并用优美的语言进行呈现,给广大儿童读者带来了美好的诗歌阅读体验。

  人们常说,初生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就看我们在上面画下什么,儿童文学创作者们常常努力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感染人、塑造人。首届获奖作品中,田地的诗歌《我爱我的祖国》用澎湃的诗情赋予了“祖国”很多具体的意象,塑造了积极向上、饱含爱国热情的少年形象;刘厚明的短篇小说《阿城的龟》引导孩子们思考在诱惑面前如何坚守良知;刘心武的短篇小说《我可不怕十三岁》以积极明朗的笔调为青春期的孩子们代言;罗辰生的短篇小说《白脖儿》则饱含着对后进孩子的关注与理解;陈益的散文《十八双鞋》是对伟大母爱的赞美;方国荣的短篇小说《彩色的梦》用如诗的语言书写了少男少女的纯真友谊、美丽心灵与七彩幻想,均是传达“真善美”之作。

  上世纪80年代,改革渐成时代主题,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时代精神也为儿童文学作家们所捕捉。董宏猷的报告文学《王江旋风》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新闻事件,展现了新时代初中生“王江”的成长历程。改革年代新一代的中学生的参与其中,积极发声,可以说是对时代精神风貌的真实刻画。这部作品对教育改革问题的深入关注,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深思。另外,关夕芝的短篇小说《五虎将和他们的教练》关注少年竞技体育、程玮的中篇小说《来自异国的孩子》关注中外教育文化差异,也都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新一代少年儿童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精神追求。

  首届获奖作品中,有多部放飞想象、构筑童趣世界的佳作。童话和寓言方面,有诸志祥笔下惩恶除奸的《黑猫警长》,也有郑渊洁笔下《开直升机的小老鼠》舒克,还有曲一日笔下聪明而狡黠的《狐狸艾克》。孙幼军的短篇童话《小狗的小房子》温馨讲述了真正的友谊不是单方面的索取,而是彼此无私的付出;路展以小雁成长为线索的中篇童话《雁翅下的星光》故事曲折,语言生动,内涵丰富;赵燕翼的短篇童话《小燕子和它的三邻居》将真善美和假恶丑都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引导他们去思考、去选择;还有洪讯涛的《狼毫笔的来历》、吴梦起的《老鼠看下棋》等发人深省的短篇童话。这些作品装点了孩子们的想象天空,也带给孩子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还有几部作品引领小读者探秘自然,领略动物世界的神奇。短篇小说《第七条猎狗》被公认为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成名作,作品讲述了一位傣族老猎人召盘巴与他的第七条猎狗赤利之间的故事,表现了动物对主人不变的忠诚。虽然动物小说并不是中国本土作家的原创品类,但沈石溪之后多年坚持深耕,有力推动了本土动物小说的创作,动物小说也成为近年来少年儿童阅读书目中不可缺少的种类。另外,蔺瑾的短篇小说《冰河上的激战》谱写了一曲关于动物英雄的赞歌,乌热尔图的短篇小说《老人和鹿》发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呼唤。大自然的雄浑与野性,在小读者的眼中总是充满了无穷的魅力,通过作家们瑰丽的文字得以尽情放飞。

  儿童文学的幻想之翼也引领着儿童读者走近科学。获奖的科幻题材作品,是被誉为“中国科幻之父”的郑文光的长篇小说《神翼》。现在看来,这部40年前的科幻作品依然有着极高的审美阅读价值。作品以大胆神奇的想象、扣人心弦的情节、正邪的较量与是非的抉择,生动凸显了主人公的历练与成长。宗璞的短篇《总鳍鱼的故事》是一则关于进化论知识的科学童话,文中既有科学合理的童话式联想,也有扎实可靠的生物科学依据,文字优美、意蕴丰富,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对第一届全国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回顾,让我们有机会重返上世纪80年代的儿童文学创作现场。今天看来,许多获奖作品已经穿越时代,成为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也有个别作品因表达方式生硬,选材立意缺乏共鸣等原因,失去了原有的阅读价值。如何实现中国儿童文学原创作品的经典化,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得到某些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