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只要谈到原创儿童文学,就不能不提及“中国式童年”。在评论家李学斌看来,“中国式童年”既是“中国童年”(或“童年中国”)的同义语,也是对其特定文化语境的强化表达。概而言之,“中国式童年”指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孩子映现在社会发展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生存、发展状况。其内涵除中国当代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所衍生的复杂多样的童年面相之外,还包括中国儿童斑驳、苍凉的历史存在与丰沛、昂扬的未来趋向。
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式童年”概念的提出与西方“新童年社会学”之“社会建构论”不无关系。在“社会建构论”看来,童年并非自然存在,而是由社会、政治Bwin必赢、历史和道德等所共同建构。在此背景下,童年不仅表现出文化多样性,同时也内含民族差异性。换言之,不同地域背景下的童年之所以形态各异,就在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文化都在建构属于自己的童年。
以此为参照,“中国式童年”可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纬度来理解。其中,“中国式童年”的空间涵义体现的是本土童年的地域文化特征。其在原创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形态大体呈示出乡土童年、城市童年、边际童年三种样貌。其中,乡土童年是指以乡村为具体生活空间而展开的童年生活现实;城市童年是指以城市、城镇为生活空间而绵延开来的童年生活图景;而边际童年则是指处于不断流动、变迁中的童年生活境遇。
“中国式童年”的时间意义主要指近代以来,中国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社会生活所赋予童年的形貌特征和文化内涵。其具体表现形式大体可分为历史童年、现实童年和未来(想象)童年三种样态。单就时间意义而言,其可分别理解为“审视、眷念的过去”“自在、自为的现在”“憧憬、追索的将来”。上述“中国式童年”之时空内涵及不同样态立足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不仅与民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集体无意识文化信息、文化原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植根于近代以来中国不同时期社会生活、文化语境,呈示着丰饶、芜杂、昂扬、斑驳的多元样貌。甚而,其在未来的延长线上,还代表着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寻求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生命态度和未来愿景。
由此,“‘中国式童年’镜像”所指涉的就并非单层面中国少年儿童现实生存“映像”,而是以之为核心,向前追溯到近代以来中国儿童驳杂的历史面相,向后延展到中国孩子丰赡之成长愿景,在整体结构上涵盖了本土童年历史记忆、生活实践、观念嬗变、精神探索等诸多层面的复合性文化现象与审美资源。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先后五次发布的“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中国社会童年状况呈现出斑斓多姿的图景:信息文化营造童年新语境,构成少儿童年生活新体验;消费文化渗入童年生活,消费意识强化儿童主体意识;传统游戏式微,儿童生活空间发生转型,童年身体文化出现新样态……而这种源自于当代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的童年生存状况恰恰构成了“中国式童年”的现实样态。
也由此,“中国式童年”既是现实层面的文化存在,也是审美意义上的“镜像”表达,其所体现的不仅是原创儿童文学的普通文学职能,更是其回溯历史、直面当下、建构未来的审美尺度与价值取向。换言之,就是原创儿童文学“中国式童年”文学表达既要在内容层面透视历史童年、贴近现实童年、描绘未来童年;在形式层面注重对多元芜杂童年现象的细致描摹,注重情节内涵的挖掘、童年形象的塑型与语言趣味的营造;还要在价值层面审视现实童年的种种困境、危机,关切现实中儿童心灵的诸多迷惘、希冀,并以审美方式予以全面关照、深度透视、睿智引领,以期更好满足广大少年儿童审美体验的诉求、心灵升腾的渴望。
通观新世纪以来的原创儿童文学审美书写,不难发现,“中国式童年”文学表达呈现着星光灿烂和暗影憧憧的双重“镜像”: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大潮和商业文化出版助推下,原创儿童文学在产业层面迎来“黄金发展期”,创作队伍持续扩大,产品结构不断扩容,各种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不同风格的儿童文学书写相映生辉。一时间,原创儿童文学呈现出姹紫嫣红、春潮滚滚的“盛世”景观——表现乡村童年的创作前浪后浪,佳作迭现;书写城市童年的作品散点透视,稳步推进;描绘身体童年的创作与时俱进,锐意拓展;聚焦游戏童年的作品观念前瞻,奇趣盎然;呈现伙伴童年的写作通晓内外,轻捷畅达;关照媒介童年的创作贴近现实,洞察幽微;涉猎消费童年的作品参与生活,解析新变;透视历史童年的作品沉潜探索,培根铸魂……所有这些创作成果,无不彰显着新世纪原创儿童文学的繁茂与兴盛。
但另一方面,受资源配置、机制调控、政策执行、文化转型、观念嬗变等因素影响,原创儿童文学在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的同时,其“中国式童年”文学表达也呈现出种种矛盾、失衡症候,这就从一个侧面昭示出新时代原创儿童文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其一,童年空间广袤、辽阔与原创儿童文学审美视阈相对逼仄的矛盾,引发了“中国式童年”审美结构的不平衡——乡村童年创作佳构不断,而城市童年、边际童年书写则相对沉寂。
统览新世纪以来原创儿童文学创作潮流,“题材偏好”“热点聚焦”“主题先行”等现象一直隐匿其中。比如,举凡“乡村童年”范畴内各种题材内容,原创儿童文学作品都有涉及:失孤家庭、乡村霸凌、留守儿童、随迁孩子、女童遭性侵、乡村“空壳化”、城乡互融、乡村振兴……而“中国式童年”另外两个空间维度——城市童年和边际童年书写则不仅作品数量偏少,而且全面、深入揭示城市儿童和边际孩子生存状态的优秀作品更是凤毛麟角。还比如,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社会变革不断深入和文化转型日益加快,“城市童年”出现了不同以往的种种“新变”:“网络世代”出现;融媒介文化影响;都市跨文化“异域化”童年;消费文化浸淫下童年“世俗化”,等等。上述童年文化征候尽管现实中已随处可见,但在原创儿童文学中却少有对应性表达。这就使得面对“中国式童年”多维文化现实,原创儿童文学不唯审美视野相对逼仄,还显出对新时代诸多童年“新变”的某种隔膜。
其二,童年时间绵长、繁复与原创儿童文学题材内容相对集中的矛盾,造成了“中国式童年”文学表达的不平衡——现实童年、历史童年创作生机勃勃,而未来童年写作则相对乏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全国妇联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等多家机构发布的针对少年儿童生存状况的调查情况显示,新世纪以来,中国城乡少年儿童包括家庭教育、校园文化、亲子关系、消费观念、媒介素养等在内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成长相较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然而,这些由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转型衍生的童年文化“新趋向”“新愿景”除了在少量儿童文学作品中有所表达外,更多儿童文学作家对之表现出的却是某种疏离与淡漠。这不能不说是原创儿童文学在“中国式童年”现实表达层面的一种缺位和失语。
其三,童年文化立体、多元与原创儿童文学叙事方式相对单一的矛盾,带来了“中国式童年”文学形态的不平衡——回忆叙事、模拟叙事洋洋大观,而焦点叙事、想象叙事相对单薄。
表现之一就是原创儿童文学文体格局和文本结构失衡——书写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生成长体验的儿童小说、少年小说一柱承天,扮演着儿童文学“巨擘”的角色,而幼儿童话、生活故事、儿歌童谣、儿童戏剧、儿童曲艺、儿童影视文学等文类则势单力薄,门庭冷落。这种“不均衡”的文体格局、创作生态不仅一定程度削弱了原创儿童文学面对小读者的辐射面、影响力,而且还消减了“中国式童年”之于原创儿童文学的资源价值、审美意义。
其四,童年形象丰盈、鲜活与原创儿童文学人物塑造相对平淡的矛盾,导致了“中国式童年”写作范式的不平衡,聚焦“异态童年”的作品花样繁多,而塑型“常态童年”的佳作则偶有所见。
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结构的童年既是个体现象,也是群体存在。无论哪一种形式,其现实样貌在童年文化语境下都有“常态”和“异态”之分。比如,相较身心健康的童年“常态”,先天残疾或遭遇重大病厄就为童年“异态”;相较平顺成长为童年“常态”,少儿犯罪、问题儿童就是童年“异态”,等等。通观新世纪以来的原创儿童文学形象塑造,“异态”童年形象明显多于“常态”童年书写。原因就在于,在一些儿童文学写作者看来,非“苦难”,少“病厄”,童年就无从表达、儿童就无法成长。殊不知,就现实样态和童年全貌而言,父母双全、身心健康、成长平顺恰恰是童年“常态”。据此,原创儿童文学对儿童生活之“苦难书写”“病弱表达”恰恰遮蔽了童年的深层结构与内在真实。毋宁说,这是原创儿童文学“繁茂”景观下的某种偏狭。
其五,童年精神前瞻、深邃与原创儿童文学审美创造相对保守的矛盾,体现了“中国式童年”价值选择的不平衡——执守童年文化传统的创作遍地开花,而审视、反思童年生态的作品则相对缺乏。
当下,新媒介语境下的童年生态蕴涵多元文化取向,期待多维审美表达。然而,现实却是:原创儿童文学往往习惯于执守、Bwin必赢延续童年文化传统,而对斑驳、芜杂的现实童年生态却缺少反思意识和批判能力(类似《一个女孩的心灵史》《花田小学的属鼠班》这样有情感、思维深度的作品所见不多)。这反映了原创儿童文学面对“中国式童年”丰富文化内涵、深邃审美精神的某种思维迟滞。
造成上述新时代原创儿童文学“隐忧”的原因颇为复杂。这其中,来自社会文化、教育环境等层面的影响固然不容忽视,但作为创作主体的儿童文学作家对“中国式童年”多维文化内涵、多种审美需求、多项生活实践、多元价值取向缺乏准确理解、深入把握、全面应对、独特表达则是深层原因所在。这一点,正如儿童文学理论家方卫平所言:“缺乏有穿透力的文化思考和有厚度的文化内容,已经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个致命症结。”
由此,面对当下“中国式童年”丰盈而驳杂的文化现实,新时代原创儿童文学要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方面需要包括理论批评、童书出版、文学教育在内的儿童文学界更新观念,将“中国式童年”的文化内涵和现实生态真正当作推动原创儿童文学发展所倚重的丰饶审美资源;另一方面则需要作为创作主体的儿童文学作家既要善于采撷、捕捉、想象、提炼“中国式童年”斑斓世相,从而呈现题材、内容层面的“中国生活”“中国景象”,还要善于运用体现中华民族思维方式、情感心理、语言结构的“中国式”审美表达,最终实现从童年形象到题旨蕴含的“中国味道”“中国气息”“中国风貌”。只有这样,新时代原创儿童文学才可能真正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内在气韵,真正表达出中国童年的审美精神。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童年文化与新世纪原创儿童文学研究”成果节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