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迎来成立100周年的辉煌时刻。中国儿童文学从儿童的发现到文学的自觉再到不断发展,始终与党引领中国人民走过的百年历程同频共振。儿童文学作为“人之初”的文学,在文学性的艺术标准之外,兼有凸显儿童文学特质的游戏属性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的文化属性。在中国,“儿童”是一种大至举国政治理想、民族理想,小至家族、家庭理想的承担者。儿童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即与中华民族的未来想象密切相关,Bwin必赢承载着教育儿童进而塑造民族未来的历史使命。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回溯历史,展望未来,中国儿童文学肩负的时代使命与现实责任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重视,也有待于得到更深入的认识与探讨。
文学作用于人类精神,文学的价值功能是在人与文学的需要关系中产生的新质。文学对人起到良好的促进效应,则产生正价值;文学带来消极的影响效应,则产生负价值。放眼世界范围内的儿童文学发展,中国儿童文学在介入社会、发挥价值功能方面有其独特性。使命意识,是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动因的自觉来源;务实理性,是中国儿童文学“文学观”的鲜明表征。
与西方卢梭主义儿童观秉持儿童期应是理性的休眠不同,中国儿童文学始终以理性的、具有目的性的儿童文学观为主导。虽有多位学者、作家对周作人在《儿童的书》中提及的“无意思之意思”推崇有加,但在中国儿童文学场中,意在张扬儿童天性、宣泄儿童精力的作品始终不是主流。这其中,有中西方所持儿童观的差异,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也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端于“强国保种”的时代使命的动因相关。众所周知,1921年,叶圣陶创作的《小白船》是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第一篇具有现代意义的文人童话。叶圣陶在《小白船》里,塑造了唯美的童话意境和人道主义的童话形象。作家希望用爱与善来陶冶孩子,使“受之者必能富有高尚纯美的感情”。然而,深重的历史时期,尖锐的革命斗争,促使中国儿童文学在其发生期选择了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创作之路。这条路,是积极介入现实的现实主义儿童文学之路。叶圣陶迅速转换笔调,从梦幻的世界走向现实的人生,直面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与阶级矛盾,笔下的童话形象不再是“公主”“王子”的西方模式,而是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叶圣陶、张天翼等儿童文学先驱将童话“本土化”为高度关注现实的、“将成人的悲哀显示给儿童”的文学载体。
正面切近生活,揭露社会阴暗面,暴露阶级矛盾,激荡着民族救亡与慷慨英雄主义激情的儿童文学成为主流。苦难儿童与革命战争年代成长的红色少年,成为该时段儿童形象的典型。战争年代的儿童文学,发挥了“文化的军队”的作用。正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那个时代“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现实主义传统与红色基因,成为镌刻于发生期中国儿童文学的鲜明特征。也因而,中国儿童文学始终是以关注现实、朝向儿童精神建构为己任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观,强化了文学与现实、文学与社会进程的合辙,致力于使小读者因阅读同构效应而得到精神层面的提升。
21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在书业的巨大推力下呈井喷式发展,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童书出版大国,也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儿童文学创作大国。井喷式的发展中,儿童文学一度遭遇肤浅化、娱乐化、快餐化的质疑。
恰恰是童书出版迎来业内所称的“大年”的同时,儿童文学如何表现“中国式童年”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2013年底,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年会设定的主题即为“儿童文学如何表现中国式童年”。这其实是一个被出版热倒逼产生的“伪”问题。由中国作家执笔抒写中国儿童的儿童文学创作,理应表现中国式的童年。然而,当我们将它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时,恰恰说明了当下儿童文学创作需要警惕的某种趋向。这个问题,不单单在儿童文学中存在,在文化大融合大交汇的开放时代,先进文化势必形成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吸引后进文化去模仿、去追随。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文化的类属、文化的边界将日渐模糊。
中国的儿童文学较之世界儿童文学而言,历史较短,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端是建立在对异域儿童文学的引进、翻译、模仿基础之上的。20世纪80年代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等作家的作品引入中国,牵动了热闹派童线世纪以来的儿童文学热,同样是在大量引进国外儿童文学作品的基础之上开启的。随着新世纪儿童观念的逐步开放,西方幻想文学作品大量引进,我国儿童文学阅读趋向与世界儿童文流亦步亦趋。各种充盈西方文化色彩的儿童文学世界如在身侧,中国儿童的生存现实却仿似“彼岸”。
儿童文学是每一个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是通往当代儿童心灵世界的最优质、最美妙的交流通道,是引领未来一代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生态观的最佳载体。儿童阅读口味的西方化已经是目前必须纠偏的趋势性问题。同时,从文学发展自身的角度看,如果一个时代的儿童文学创作多数源自一种对潮流的“效法”与“追随”,那是该时代缺乏某种文化自信的表现。如果一个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源自对某种创作潮流的“效法”与“追随”,那么该作品必然不是上乘之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讲好中国故事”与“实现中国梦”成为两个具有凝聚力的高频短语。习提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大命题,是对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表征,涵盖着我国对优秀传统文化、伟大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重自信。这给予新时代儿童文学发展以重要启示。2014年,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北京召开全国少儿出版工作会;2015年,中宣部和中国作协在京西宾馆召开全国儿童文学创作出版座谈会。两次会议,数百位全国各地的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和少儿出版人参与,从“回应时代变化,描绘中国式童年”“坚守精神高地,打造儿童文学精品”“加强儿童文学评论,坚持说真话、讲道理”等议题共话儿童文学。两次京西宾馆会议也被评价为“吹响了繁荣儿童文学的集结号”“将有力推动儿童文学的繁荣发展,开启一个全新的儿童文学时代”。
中国儿童文学逐渐自“市场”向“文学”转向,从世纪初亦步亦趋效法西方与取悦迎合小读者走向相对冷静、独立、注重文学品质与艺术特色的发展阶段。2015年前后,爆笑、魔法类儿童文学创作明显减少,讲述“中国故事”,书写“中国式童年”,成为儿童文学创作的主旋律。关注我们生活中真实的孩子、身边的孩子、时代的孩子,提炼并展现中国孩子视角中的童年的儿童文学作品,成为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路径。
与此同时,儿童文学因其表现人类共通性的童年与弱化意识形态的特征,成为最便于交流的文化载体。近年来,中国儿童文学呈现了童心无国界的世界交流。童书业积极参与的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博洛尼亚童书展等活动,促成了中国儿童文学多种形式的世界“对话”。中外作家、插画家合作创作儿童文学的形式日益增多;儿童文学的版权贸易异常活跃,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版权输出明显上升,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力量。版权输出国外的儿童文学作品,既具有独特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韵味,又展现了具有共通性的人类思索。优质的“中国故事”对世界儿童读者的吸引力日渐提升,中国儿童文学正在努力追赶并逐渐汇入世界儿童文学的主流。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在中国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儿童文学发展与党的发展紧密关联。“培根铸魂”的文化使命与担当,更加凸显了儿童文学的价值与意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溯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可以做出预判,儿童文学的新理想时代已然来临。
历经十余年的市场洗礼与文化沉淀,进入新时代以来,一度淹没在商业浪潮中的主体性力量不断复苏;曹文轩2016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标识了中国儿童文学水准世界范围的认可,也为本土原创儿童文学发展树立了信心。当代儿童文学逐渐由世纪之初的取悦迎合小读者与亦步亦趋效法西方,朝向相对冷静独立的、注重文学品质的文学转向,追寻“文学理想”的时代再度来临,多维艺术探索不断涌现。
在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专项与出版业“主题出版”选题等政策带动下,儿童文学作家们积极投入了对中国当代民生大事的文学书写,密切关注了社会变革与时代发展,扶贫、援疆、支教、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城镇化进程等影响重大的事件,都在儿童可感的视角下进入到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呈现。救亡图存的历史战争题材作品创作不断涌现,这些精神养分对于儿童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正像历史不容忘记一样。作品所表现的,是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历史记忆,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中国式童年”。还有多部作品着力凸显了乡土、地域等民族文化特色,呈现了不同样貌的文化寻根。儿童文学作家们还有意识开启儿童文学创作资源与美学韵味的寻根之旅,多部具标识意义的作品面世。从瑰丽的上古神话、志怪小说、民间传奇中汲取灵感与资源的中国式幻想,复苏的传统文学原型,重寻的古典意境之美,为儿童读者带来完全新异又扎根本土的阅读体验,开拓具有本民族美学特质的儿童文学新路。与之相应,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潜力被极大地激发,多股创作力量汇聚。儿童文学领域内呈现出四代作家共谋创作的繁荣局面:与新中国同步开展创作的“第三代”作家,如圣野、任溶溶、金波等均已八九十岁高龄,Bwin必赢仍童心满怀,屡有新作精品;新时期开启创作的“第四代”作家如曹文轩、张之路、秦文君等不断有标杆意义的新作;以汤素兰、徐鲁、彭学军等为代表的“第五代”作家成长于世纪之交,成熟于儿童文学市场繁荣之时,呈现出具有明确主体意识的创作理想;在丰富的中外儿童文学滋养下成长的80后、90后,甚至刚刚脱离儿童阶段的00后,迅速由读者转型为儿童文学的“第六代”作家,开阔的阅读视野与鲜明的文学个性为当代儿童文学创作注入了鲜活的力量。非儿童文学作家的跨界创作,是新世纪的重要文学趋势之一。数十位知名作家先后有儿童文学作品面世,张炜、叶广芩、赵丽宏、裘山山、杨志军等的跨界创作均赢得儿童文学业界与专业奖项的认可,推动了儿童文学艺术样貌与水准的不断丰富。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着眼“地域”的儿童文学建构。综观全国各地域当代儿童文学发展,已然呈现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优势地域非常明显。对优势地域做优势分析,传承、培养文学组织、出版平台及理论互动,是地域儿童文学发展的促成要素。
基于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回顾可见,形塑中国儿童具积极意义的童年精神的文化使命,使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与发展再度获得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与支持。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发展迎来了最好的时代。儿童文学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前行活力与日益丰富的主体样貌。更多的作家选择了朝向经典的儿童文学写作,表现出更加自觉地创新意识。资深作家不倦地自我突破,中青年作家的快速崛起,跨界参与的创作力量,积蓄了中国儿童文学继续前行的力量。同时,新时期以来丰富多元的文化滋养下成长的家长,21世纪以来信息化社会、国际化视野下成长的儿童,对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提出了基于读者层面的更高要求。以文学的整体性视野不断检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创作水准,力求讲述具民族地域文化韵味又能承载人类共通性的中国故事,塑造具典型意义的中国儿童文学形象,时刻保持唯艺术而远儿童的成人化趋向的警醒,加快中国本土原创儿童文学“经典化”与有效的阅读“传播”,及时发挥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与批评“在场”的指导与引领,如是,新时代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发展将大有可期。
与此同时,与全国范围内的儿童文学创作热及大量涌现的优质儿童文学作品相比,山西的儿童文学创作存在起步较晚、创作人才数量不足等现实问题。我省作家在儿童文学短篇发表平台(各大儿童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的数量还极为有限,长篇作品的影响力也多集中于省内,像《梦想天空》《小城槐香》等能够进入全国范围“好书”推荐视野的作品还屈指可数。这些创作现状启示我们,未来山西儿童文学的发展,仍需对标优质的儿童文学作品,了解当代儿童文学美学动态与创作走向,从鼓励创作与引导创作入手,同时加强评论引导,精耕细作,书写“中国式童年”,塑造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儿童形象,紧贴儿童心灵与时代强音,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