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舞蹈是以人体动作提炼、组织、美化(节奏化、造型化、虚拟化)为主要手段来塑造舞台艺术形象的,它不像话剧、电影艺术那样直观刻划、展现,而是长于抒情和拙于叙事的术,是人类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感情迸发的集中表现。少儿舞蹈也正因此而产生了自身独特的舞蹈语言来塑形象并产生了舞蹈语汇,利用舞蹈语汇使舞台形象恰似“活的绘画”、“动的雕塑”给观众美的享受。
笔者根据多年的舞蹈教学实践认为,要根据培养的目标精心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因人而异,因人翩宜。本着提高少儿舞蹈技艺,开发少儿智能的双重教学目的,使少儿通过舞蹈训练,不但体态端正、敏捷、优美、含有艺术细胞,同时也使孩子更加聪明伶俐。因此,舞蹈的发展要从娃娃做起,舞蹈教学理论必须要从教师科学教学法抓起。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以舞蹈的形象美感入手,启发儿童少年舞蹈表现自己的形象美,抒发自己的情感,逐步引导少年儿童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由好奇到爱好,再到深入自觉,从中得到快乐,按着他们兴趣升华,使他们一步步走进舞蹈的殿堂。引导启发要耐心,要因势教导,要由浅入深,要循序渐进。例如:一位刚到舞蹈班的孩子,看到别的同学很轻松熟练地随音乐做着各种舞蹈动作,就会产生胆怯和自卑心理。这时,老师一定要耐心地引导和唐发,鼓励他大胆地走到同学中间,对他说:“你先慢慢去做,过几天你会和他们一样,甚至比他们做得更好,你是聪明勇敢的孩子,去吧”。他受到老师的鼓励,就会把羞怯抛开,走到那些学生中去。兴许,一个舞蹈家的第一步就是这样走的。再如,初学者练软度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把腰腿练出来,同时在适当时候还必须借助外力练习。在老师用力帮助孩子练习时,孩子们的怕疼反抗力很强,不配合,这样教师要进一下步引导,让他们不怕苦,有毅力,积极配合,然后刻苦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
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每看到一个动作,听到音乐声就会模仿,有的聪明的孩子模仿教师维妙维肖。而示范模教授舞蹈也是少儿舞蹈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教孩子基本功,小舞蹈组合都要做示范。主要要以示范的形式去传授。老师示范要标准,要专业,要一丝不苟,这样学生学得认真,会通过模仿很快地接受。音乐节奏练习、软度、开度、身体的协调性训练,教师要认认真真地示范。尤其启蒙和初级课,让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得以发挥,就是送给他们打开舞蹈宝库的钥匙。例如:有一次我收了一名和别的老师学过一年多舞蹈的孩子。我发现她的腰椎弯曲不对,后来看她做才发现是由于她压腿时姿势不正确造成的。这以后,我每次做动作,都在她前边做,让她认真模仿,并让她用手抚摸我做动作时的关节、肌肉、骨骼的变化帮助她用正确的动作姿势练习半年后,弯曲的骨骼得到了很好的校正。她舞蹈的动作姿势标准了,也美了。
现在我国对少儿编写的舞蹈教材是《中国舞分级考试教材》,它可以让少儿循序渐进地发展。而现在普通教学教师还是采用“弯腰、压腿、排舞蹈”的三步曲形式教学,这样训练出的孩子力量性、柔韧性和协调性都不够,所以会影响表现效果。
对受过“三步曲”训练的孩子就要采取对比教学法,先让他们把自己的所学先是认真练习,加强记忆力,然后,根据《教材》再系统地帮他们进行音乐、软度、开度、力量、协调性的练习。一段时间后,再让他们复习“三步曲”时学习的舞蹈,他们立即体会到系统学习后,再做综合性表演的轻松。经过对比,Bwin必赢会使孩子更进一步,对孩子差的方面可以补充,错的方面可以校正。
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学生不可无友,不能不去见识。因此。要让孩子们长见识,就必须多进行观摩,多给孩子们讲解,让孩子们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从而提高我们的舞蹈表演水平。首先是观看录像资料带,观看各种权威性训练和表演,并且认真地给孩子们讲解,让孩子们心中产生对更高层次的向往。其次是观看各种实践性的表演,让孩子们熟悉各种表演环境,提高表现能力,增强表演兴趣。
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让孩子们大胆地联想,去幻想,又是一个主的教学方法。在编排有歌词的舞蹈时,先让孩子们通过歌词去想象,然后再进行练习。例如:我在讲授音乐和身体的协调性时让孩子们联想蝴蝶、蜻蜒、大雁等飞翔的姿势,然后用舞蹈动作去表现。这一组练习,孩子们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接受非常快,一学就会,并且很感兴趣,做得非常投入。我在教眼位练习时,把它稍做加工,就成了一个扑蝴蝶的小舞蹈,让孩子们想象一只美丽的花蝴蝶,上下翻飞在花草丛中,一个翩翩少年高高兴兴地来回捕捉,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蝶童相戏画。:
(一)现代田径运动是一项相当复杂的体育运动项目,它能使人类的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上的变化。
如果不断增强人体的各项功能,并且全面的提升田径运动效果,因此就必须在遵循人体机能发展规律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科学化的系统田径训练,这样才能让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够适应激烈的田径训练,以此来提升田径训练的成绩。
(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体育运动也是一样的需要由低级运动向高级运动过渡,从一个基点开始通过一系列质的变化来达到新的水平。
田径运动的训练也是如此的,首先还是需要在一种平衡的状态下,让身体的各项器官的机能保持一种较为平衡的状态,当人体进入到运动状态时,原来的平衡就会被打破,这个时候人体的各个机能就需要立刻做出调整,以此来适应新的身体机能的平衡,田径训练过程中正是依照这一规律。如果能够长期坚持进行科学的系统训练,势必会提升其训练水平。
(三)田径运动从运动技能形式的规律上来看,其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体能运动项目。
在整个的运动过程中需要人体内的高级神经和肌肉进行有机的配合。其实运动技术复杂并且要求很精确,要想精准、合理的应用这些运动技术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还需要长期的坚持实践运用,多次的重复训练最终才能达到效果。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优秀的田径运动员成长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系统的、专业的训练过程。
体育运动教练员做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其社会价值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体育运动的教练员是是整个运动训练的直接组织者,其担负着训练运动员的重要职责,尤其在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实现运动训练的目标,促进运动员各项技能全面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除此之外,运动教练员也是整个训练过程的监督者,一个优秀的教练员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训练的效果,只有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教练员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极具潜力的田径运动员。随着我国的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对于教练员的综合知识水平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成为高素质的田径教练员,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以及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该有良好的团队意识、文化修养和敬业精神。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全面落实田径教练员的岗位培训是提升其专业素质的主要举措之一,也是巩固田径教练员队伍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国内外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的成功经历,其更能证明对教练员进行必要培训的重要性。
专项竞技能力因素的训练主要包含身体素质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智能训练等几个方面,田径少儿运动员主要是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身体素质是运动员在进行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进行某种运动的能力,在运动训练中应根据少年儿童的发展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运动技术的提高。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育的旺盛时期,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都发育的比较快,不同阶段由于发育阶段不同,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也不同。所以在整个的训练中就需要针对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制定训练计划和实施训练,。这样才能使各器官系统机能获得明显的发展和提高,适合田径运动的需要。就力量素质而言,少儿的肌肉中水分成分较成年人高,肌纤维较细,不可盲目进行绝对力量,不宜过早进行专门性的力量训练,而灵敏和柔软性、协调性活动可优先发展。速度素质的发展是较力量素质为早的,主要是因为少儿神经系统生长发育较早,因此,尽管儿少的下肢爆发力尚差,但速度素质仍然应该较早进行发展。少儿的耐力素质中无氧耐力发展较迟,有氧耐力虽然发展也较迟,但是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少年对有氧耐力训练已经有一定的承受力,因此,国内外一致认为,健康儿童完全可以早期恰当的参加有氧耐力的训练,只要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经过训练就会出现肌肉、心脏、血管、血液、呼吸以及免疫系统的适应现象。
在竞技运动训练与竞赛中,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以及智能,都会只有在其心理能力的参与配合下,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在实战比赛中,时常在运动水平在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其具备顽强的意志以及心理的稳定,就成为运动员取胜的关键所在。因此,心理能力训练在现代训练中显得尤为重要,是运动员超长发挥运动水平的基本保障。心理训练主要目的是以培养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提升其专业运动心理素质,为比赛做好心理准备。在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将心理训练手段贯穿于其中是非常重要的,当前采用较为有效的几种心理训练的基本手段有:1、模拟训练法:是在与比赛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进行的心理训练法;2、生物反馈法:是借助现代化仪器把生理信息传递给运动员,使其经过反复练习,学会调节自己的生理机能;3、呼吸调节法:是利用放慢呼吸频率,加大呼吸量来调节有关的生理机能,从而影响心理状态,达到身心稳定的目的;4、肌肉渐进放松训练法:是以一定的套语进行自我暗示,渐进主动放松,达到全身肌肉的放松。
田径运动中许多项目对于技术动作的要求很高,因此在少儿田径运动训练中打好技术基础对于运动员今后的专项水平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技术的训练中要求注重技术的经济性和实效性,形成正确的动作技能和建立巩固动力定型。运动技能的形成经历了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和巩固阶段等联系的过程,各阶段尤其特殊的生理过程,也应相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分解、完整训练法,重复训练法等。可通过技术动作的分解训练和不同的技术辅助练习来提高技术水平;同时让少儿运动员多学习各种练习技能,利用技能良性转移的特性规律帮助技术水平的提高;并注意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共同提升来达到技术水平的稳固提高。
少儿时期的田径训练是一个基础训练阶段的时期,是为以后进一步的提升奠定基础,少儿运动员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身体的各器官系统尚未成熟,过早进行专业化训练使得基础训练不全面,技术素质发展不均衡,对其以后的专项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田径项目大多数是个人项目,如训练内容和方法陈旧,手段单一,易于造成运动员的生理与心理的疲劳,容易造成机体的劳损以及训练兴趣的减弱。在训练中内容中注意训练方法多样化,注意新颖、创新、趣味性,运用多元化的训练方式,以此来全面提升运动员的整体素质,激发人体生理机能的潜力,为提升未来运动成绩创造必然条件。这样既符合少儿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也为该年龄段训练特征打好的训练基础。
提高高校儿童文学的学科地位,及时调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将“儿童文学”列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
“二级学科的有与无,直接决定着学科的生死存亡。”中国儿童文学至今仍然难以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各种社会的偏见和传统习惯的作用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还没有获得学科教育上的地位。儿童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其内容包括了外国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民间儿童文学等等,其艺术规律与传播方式不仅具有文学的基本特点,还和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相关联。儿童文学有自己的文艺学,有独立的文学史,有自己的文学批评,有独立的儿童文学杂志和图书出版。这样的儿童文学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来确立。因此,将儿童文学划归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之下,显然压制了儿童文学学科的发展。只有将儿童文学列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各地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初教教育学院才会切实重视这门学科,才会配备相关的儿童文学师资,开设儿童文学课程。为此,全国政协委员王巨才、汤素兰、全国人大代表朱永新等多次提案吁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及时调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将“儿童文学”列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切实重视儿童文学学科建设,培养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人才,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在国民素质教育与建设和谐社会、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重要作用。许多致力于儿童文学研究的学者们奔走呼号,呼吁有关部门予以重视,北师大博士生导师王泉根教授也发出了“救救中国儿童文学学科”的呼喊!所以,及时调整学科设置是解决儿童文学在学科体制中被弱化和轻视的关键,只有解决这一根本性的问题,高校学科体系中的儿童文学的地位才会有根本的改变。
首先,通过学历提升、进修访学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素质,以应对当前国内高校儿童文学师资严重不足的局面。在儿童文学研究以及教学方面走在前列的院校,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重任,有计划地进行这方面的工作。第二、加大对儿童文学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力度。儿童文学硕士、博士是儿童文学课程师资的重要来源,为了能使儿童文学师资绵延不断,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高校应该加大对儿童文学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力度,在招生规模、待遇上给予政策倾斜。在培养中,除了理论知识传授和学术训练以外,还必须注重形成为儿童文学事业默默奉献的专业意识。第三、稳定儿童文学教师队伍,尤其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与职称结构搭配比较合理的教师团队,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阵营中来。第四、提升教师儿童文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学科地位是与儿童文学教师的学术地位相依存的,如果教师一味地停留在传统的理论园地,缺乏理论的突破和创新,那么儿童文学在高校的教育就会逐渐萎缩。另外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增强师资力量。很多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编辑从事过中小学教育工作,既有深厚的儿童文学素养,又有着扎实的教学功底,这是儿童文学师资的一个重要资源,可聘请到高校讲授儿童文学课程。
加强《儿童文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构建鲜活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针对当前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问题,急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加强教材的建设,整合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精兵强将,组织力量编写一套适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教学的立体化、精品化的高质量的规范教材,使教学更加规范、科学。教材编写要坚持科学性、突出实用性、加强针对性、注重拓展性、实现可操作性。其次,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精选教学内容,建立大儿童文学观,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引入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形成以讲授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即鉴赏分析法、分组讨论、读书指导、案例教学、问题性教学、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结合的立体的教学方法体系,构建鲜活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儿童文学素养。
充分发挥高校引领作用,以教师培训为载体,提高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
在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大背景下,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学位〔2011〕11号)。此次印发的是调整后的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目录。在过去的几年中,有关儿童文学的学科定位和内涵发展,已经有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推动了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发展。本文试图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儿童文学学科发展的一些经验,对我国儿童文学的学科设置问题做一番探讨。 首先,从国内外设置儿童文学学科的状况和发展情况来看,儿童文学学科是关系到民族阅读能力提升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和教育理论问题。 在我国国家标准GB/T137451992《学科分类与代码》中,“中国儿童文学”是“文学”下的二级学科;在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中,“儿童文学”是“中国文学”下的二级学科。 近些年来,我国每年也都会有若干儿童文学研究的项目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例如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涉及儿童文学研究的,分别是“中国儿歌的审美艺术与现代演进”、“现当代美国少年小说类型研究”、“20世纪中国幼儿文学史论”、“西方儿童文学的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现当代美国科幻文学研究”、“中美科幻小说发展机制比较研究”等。 在美国教育部2010年版的《高等教育学科分类目录》(ClassificationofInstructionalPrograms,简称CIP)中,儿童与青少年文学(ChildrensandAdoles-centLiterature,编号为23.1405)是英语语言及文学(EnglishLanguageAndLiterature/Letters)学科门类下,文学(Literature)一级学科中,与总体文学(Gen-eralLiterature)、美国文学[AmericanLiterature(U-nitedStates)]、加拿大文学[AmericanLiterature(Canadian)]、英国及其他英语文学[EnglishLitera-ture(BritishandCommonwealth)]相并列的二级学科。它的宗旨在于“关注儿童及青少年文学的学术研究,以促进教师、图书馆员、出版者、图书经营者和写作者的专业工作,也包括对某个时代、某种体裁的文学研究,作家论,文学批评,以及对各种文学文本、对书籍装帧设计者、对儿童电影的研究”。同时,还在图书馆科学(LibraryScience)门类,图书馆科学与管理(LibraryScienceandAdministration)一级学科 下专门设置了儿童与青少年文学服务(ChildrenandYouthLibraryServices,编号为25.0102)的二级学科。这一国家行为,足以彰显美国对儿童文学发展、对儿童阅读的高度重视,也显示出了儿童文学、儿童阅读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长远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和警醒。 在我国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没有儿童文学学科的存在。因此,长期以来,在实际儿童文学研究生培养中较为通行的办法是挂靠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二级学科之下进行招生。例如:在201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中,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都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中招收儿童文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而在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中,除北京师范大学自主设置儿童文学二级学科、下设儿童文学研究和科幻文学研究两个方向外,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也都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下招收儿童文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浙江师范大学还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下招收外国儿童文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这就是在现行学科制度中,我国儿童文学学科所面临的现实处境。方卫平认为,“这一安排既为儿童文学学科在主流学术制度设计中争取到了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和发展空间,在事实上也维系了当代儿童文学学科在各项学术指标和制度建设方面的最基本的学术体面”,但是“从儿童文学研究的内部知识构成和学科组合上看,它同样包括了儿童文学基本理论、中外儿童文学史、比较儿童文学等分支领域”[1]。因此在总体定位上,笔者认为,包含儿童文学研究与儿童阅读推广研究等内容的儿童文学学科,应该成为“中国语言文学”(0501)或“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1205)等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 这样的看法是实事求是的。虽然不能排除儿童阅读成人书籍和成人喜爱儿童文学的可能性的存在,也不能说儿童文学和在艺术上没有相通之处,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儿童文学作为一个概念在现代社会之所以成立,是因为现代儿童文学的预设读者首先是儿童。在学科设置中没有儿童文学的存在,实际也就是对人生旅程中十几年的阅读生命的漠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更可以理解美国《高等教育学科分类目录》(CIP)中,要在文学(Literature)、图书馆科学与管理(LibrarySci-enceandAdministration)两个一级学科之下设置儿童与青少年文学二级学科,也可以从中体会到美国从国家总体战略的层面对儿童阅读的重视程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认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这样的一些提法,包含了成人因为职业发展需要参加成人教育和培训,以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样的功利性目的。而学习和阅读作为一种享受审美愉悦的过程,一种人生的姿态,当然也是一个国民素质培养、造就和提高的过程。《纲要》指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正是看到了美育在培养合格、健全的国民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而阅读恰恰是美育的重要方面,同时美育、阅读也是与“生命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等命题息息相关的。儿童阅读能力的提升对儿童的成长,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们所面临的事关民族未来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中国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正是从这个方面讲,从与世界比较的眼光来看,中国的儿童阅读整体上还是缺乏的。正如梅子涵起草的第4届21世纪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人论坛《郑州宣言》(2010年)所指出的那样:“很严格地说,中国儿童的文学阅读,童话阅读,在世界的景象中,属于贫穷。很严格地说,中国儿童的文学阅读,童话阅读,只是在很少很少的城市,很少很少很少的学校,很少很少很少很少的家庭开始了,进行着,而更多的地方,还是深夜熟睡,懵懵懂懂。所以,仍旧贫穷。很严格地说,中国儿童的文学阅读,童话阅读,捧在手里的,是经得起抚摸、珍惜的,书页中飘出的味道是纯正的真快乐、真智慧、真诗意的,仍旧很稀少,很零零落落。这照样还是贫穷。所以,请注意,我们要认识贫穷这个词,我们要很真实地看着它,要继续行动。要热情持续,行走持续,大声疾呼持续,大声朗读持续,娓娓讲述持续”。事实上,阅读习惯的养成,更多的依赖于童年时期的阅读习惯和体验,也仰仗于儿童文学学科地位的建立。詹丹就认为,儿童文学不仅仅是阅读而已,其实它是一门学科,应当从学科的角度认识它的作用,给儿童文学以学科的地位,对于儿童阅读的推广具有深远的意义。[2]#p#分页标题#e# 从某种意义上说,似乎探讨儿童文学学科设置问题,有些杞人忧天,好像现有的状况,对儿童文学的发展来讲,产生的也许并不都是负面影响,就像韦勒克所说的比较文学学科中“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眼光完全可以弥补缺少多年专门研究的不足”[3]。但是,从中国教育事业的宏观角度来看,问题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学科设置和目录常常是各个学科发展的“顶层设计”,也是对国家发展全局在教育层面和人才培养层面的“顶层设计”。我们在看到儿童文学学科现有的发展水平的时候,还是需要想一想,这是在儿童文学学科多么被忽视的情况下取得的。从全局来看,儿童文学学科在极少数高校取得的长足发展的同时,在绝大多数高校中,对这个第2期齐童巍:中国儿童文学学科设置研究11预设读者的年龄跨度达十几年、对培养一生的阅读习惯和人生姿态十分重要的学科,基本是空白和漠视。这不能不说是学科设置中的一个缺憾。《纲要》指出:“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研究和回答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实际上,儿童文学学科发展就是一个关系到民族未来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教育理论问题,儿童文学学科设置也是我国儿童文学发展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顶层设计”。有了儿童文学的学科名目,儿童文学才有可能在更多的学术土壤中得到良性发展,也能为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更为良好的环境。因此,笔者希望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这个讨论中来,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第二,在实际发展中,我国儿童文学学科已经有了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体系,已形成若干相对明确的研究方向。 我国儿童文学学科在现行的学科体制中,因势而为,在不同高校已经取得了不同情况的长足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独立的学科知识系统,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出现了儿童文学基本理论、中外儿童文学史、当代儿童文学思潮、图画书研究等领域众多的研究成果。[1] 从学科知识体系建设来看,“儿童文学是具有自己独立学科体系的,它包括儿童文学理论、儿童文学文体学、中国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民间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学等”[4]。而学科知识的积累、学科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学科发展的基石。“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儿童文学学术建设在视野、话题、方法、知识生产、学科推进等方面,显然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1]。这在已有的授予博士学位的儿童文学研究学位论文中也有体现,如《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1999年)、《“训诫”到“交谈”中国新时期童线年)、《儿童文学的童年想象》(2004年)、《儿童的发现与中国现代文学》(2004年)、《近二十年来中国小说的儿童视野》(2004年)、《论现代文学与晚清民国语文教育的互动关系》(2004年)、《植物与儿童文学研究》(2005年)、《中西童线年)、《幻想世界与儿童主体的生成》(2005年)、《中国发生期儿童文学理论本土化进程研究》(2006年)、《轻逸之美对儿童文学艺术品质的一种思考》(2006年)、《倾空的器皿成年仪式与欧美文学中的成长主题》(2006年)、《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电子媒介时代的童年与儿童文学研究》(2006年)、《荆棘路上的光荣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论》(2006年)、《成长之性中国当代成长主题小说的文化阐释》(2006年)、《论中国当代儿童电影的基本精神》(2007年)、《出版文化视野下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以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为个案》(2007年)、《雅努斯的面孔魔幻与儿童文学》(2007年)、《女性创作与童线年)、《马克吐温青少年题材小说的多主题透视》(2007年)、《格林童话的产生及其版本演变研究》(2008年)、《晚清儿童文学翻译与中国儿童文学之诞生译介学视野下的晚清儿童文学研究》(2008年)、《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初期(1917年至1927年)的外来影响以安徒生童线年)、《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2008年)、《中韩现代儿童文学形成过程比较研究》(2008年)、《19491999年中国的图画书》(2009年)、《当代儿童文学的十年19661976年儿童文学史研究》(2009年)、《类型视野中的儿童幻想电影研究》(2009年)、《时期的蒙古族儿童文学研究以洲国蒙古文机关报为中心》(2009年)、《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2010年)、《中国现当代幻想文学研究》(2010年)、《另一种现代性诉求儿童文学中的图像叙事》(2011年)、《日本儿童文学中的传统妖怪》(2011年)、《论安徒生童线年)等。这里仅依年份粗略梳理了各个年份授予学位的儿童文学研究博士论文,而没有列举出所有相关的学位论文选题。但是从中可以看出,作为学科积累重要组成部分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近年来在儿童文学基本理论、儿童文学史、比较儿童文学与外国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与教育等各个研究方向上的广泛而深入的掘进,已使得儿童文学研究呈现出日渐丰富和成熟的多元化趋势与面貌。 第三,社会对儿童文学学科有很大规模的人才需求。 最近这些年,儿童图书出版事业飞速发展,其码洋在整个出版业中所占的比率越来越高,成为出版业中增速最快的业务。“中国少儿出版在经历了十多年的10%以上,甚至15%的环比高速发展后,2010年继续以两位数的增长率领涨中国出版业”[5]。行业的高速发展,也对儿童文学专门人才提出了新的更大的需求。王泉根教授就曾撰文指出,儿童文学专业“毕业生大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还有用人单位已经向明年毕业的儿童文学研究生订货了”,因为“全社会关注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力度也越来越大,涉及到下一代成长的相关用人单位,学校、少儿出版社、报刊杂志、影视传媒动漫等,都急需懂得儿童文学、儿童阅读、儿童心理的专业人才”[6]。另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列入了语文课程的学段目标之中,并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列出了“童话,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叶圣陶《稻草人》、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等”以及寓言、故事、中外童谣、儿童诗歌、“科普科幻作品,如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等等。[7]#p#分页标题#e# 这对小学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在师资培养中,重视儿童文学学科知识的传授。而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儿童文学和那些预设读者并非儿童的文学是血脉相通的。儿童阅读习惯和兴趣的培养,对整个语文教学都有着奠基性的作用。詹丹就认为现在没有把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当作文学作品来教是一个突出问题,其根源与儿童时期缺少人文性的阅读有关。[2] 第四,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我国儿童文学研究生的培养实践已经初具规模。 我国儿童文学研究生的培养开始于1979年。 方卫平指出:“1979年,当时的浙江师范学院在中国当代大学的人才培养体制中首次招收儿童文学硕士生,相隔20年之后,1999年,朱自强在东北师范大学以学位论文《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成为当代中国大陆第一位以儿童文学研究论文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者。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以及台东大学先后招收并培养了多名儿童文学博士研究生,将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高端人才的培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1]。2008年开始,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又创新地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下培养儿童文学研究生。这些儿童文学研究生的培养实践也为儿童文学学科的发展、壮大、成熟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2009年9月“儿童文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项目获得了教育部第六届高等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高等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是授予在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果的集体和个人,在总体上代表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儿童文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进入教育部高等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显示了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儿童文学学科积累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依据《关于做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工作的通知》(学位办〔2011〕12号),2011年9月15日至10月15日,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学科作为涉及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学三个一级学科的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在教育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信息平台”进行了公示。根据该论证方案,我们看到该校儿童文学学科的研究和招生方向将进一步细化为中国儿童文学、比较儿童文学与世界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化三个方面。这也是二级学科设置自交给高校的新形势下,儿童文学学科发展所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年工作要点》指出,2011年中国的学位与研究生工作包括“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编写一级学科简介,编制《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目录》”。但是根据《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实施细则》(教研厅〔2010〕1号),今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的二级学科目录将不再是体现国家权力的指令性目录,而是根据各个高校设置的二级学科进行统计汇编而成,是指导各个高校设置二级学科的参考性目录。[8] 这既意味着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自主设置的儿童文学二级学科有可能进入国家二级学科目录,但同时也表明今后我国儿童文学学科设置主要还是依靠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及相关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的自主意识,依靠社会对于儿童文学学科的自觉、主动意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儿童文学学科由于发展历史等原因,在我国主要还是聚集在不多的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当中,例如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但儿童文学学科却成为了这些学校的特色学科。《纲要》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儿童文学学科的现状其实正符合这样的办学要求。因此,当前,儿童文学学科既可以成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9]的切入点,同时也是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所面临的重要机遇。
1998年1月,世界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弗勒和西卡共同讨论并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的三个主要领域:积极情感体验(积极情绪)、积极人格以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此后,积极心理学开始了雨后春笋般的发展。
在国内,从2003年开始有学者陆续涉及积极心理学领域进行研究,但从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还相当薄弱。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内的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主要是一系列简单的理论介绍,其价值无非是告诉大家积极心理学是什么、有什么用而己。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影响力,但对积极心理学本身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第二,国内的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要还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通过对积极心理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理论渊源等方面的分析来概括出积极心理学的性质等。理论研究固然重要,但实证研究也不可或缺。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中国的研究者或许更应该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来研究人的积极品质。换句话说,也就是应该研究中国人的积极品质的特点、成长规律等。积极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色彩相当浓厚的概念,其内涵受文化影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说话委婉就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优良品质,但在西方文化中,这却不是一种积极品质。因此,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研究中国人的积极品质应该是当代中国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第三,中国研究积极心理学的人数较少,中国有很多人关注积极心理学,但真正致力于这一领域研究的人却很少,这一现象可以从中国学者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上看出.
在国外,积极心理学理论己经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老年养老疗养领域,积极心理学己经扮演了帮助老年人重塑健康愉快生活的角色;在企业管理领域,积极心理学被用来帮助企业员工塑造快乐的工作环境,以提高工作积极性;在儿童教育领域,积极心理学也在健康情绪和健康人格的塑造上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在建筑设计领域,还尚无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案例,处于一片研究空白。
理论研究方面,根据CNKI数据库资料显示,到2015年上半年截止,我国学者专门针对儿童活动中心建筑设计的研究较少,其士论文尚无,硕士论文2篇,期刊论文巧篇(其中重复5篇),著作尚无。两篇硕士论文分别为:韩晓馨在2013年发表的《可实现的乌托邦一一社区儿童公益活动中心设计初探》中,从社区发展的角度对儿童公益活动中心进行研究,提出在社区建立儿童公益活动中心,以实现乌托邦式的幸福社区;刘磊在2014年发表的《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少年活动中心活动空间设计研究》中,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切入少年活动中心的研究,提出少年活动中心应该是一个能够为儿童提供交往和活动空间的场所,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空间,让儿童在此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寻者。巧篇期刊论文均是针对儿童活动中心实际案例所作的解析,没有提出比较新颖的观点。著作方面,胡仁禄先生在《体闲娱乐建筑设计》一书中提到儿童活动中心属于公益性的文化馆类建筑,并对其进行了简单的设计方法分析。熊剑锐先生在《谈少儿馆室内环境的人性化设计》一书中提到少儿馆室内空间设计的重点是人性化设计,并在实例讨论中确定了人性化设计的诸多要素。黄薇先生在《北京市新少年宫》一书中提到少年宫建筑在体现最基本的功能要求的同时,要有形式上的“意味”和艺术美感,并且体现最新的科学和社会价值观。现将最有代表性的一些文献呈现如下。
实践方面,我们能够很清晰地看到: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缘故,我国的儿童活动中心主要是对儿童进行辅导培训的“校外教学楼”。换言之,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辅导班聚集地。但是,在诸多良劳不齐的儿童活动中心设计实践当中,也有少数是具有“人文关怀”的,但这种“人文关怀”比起国外的设计还有较大差距。其中,较为典型的案例有长沙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沈阳市儿童活动中心、海峡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等。
长沙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图1-1)位于长沙体育新城月光山下,北边是城市主要道路劳动东路,西侧是还未动工的宾馆,东南方向为生态体育公园。用地面积50亩,总建筑面积2. 63万平米,包含了妇女儿童活动、办公用房、儿童剧场、群众艺术馆等四大功能。3000平米的“撒野大草坪”(儿童活动广场)位于建主入口前部,是因地势而建的倾斜大草坪,形成了一片天然的建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区域。“撒野大草坪”内设涂鸦区、滑板区和表演区三个供儿童玩耍的区域。一条溪水将观赏区域与活动区域分野。于是家长可以坐在溪水的另一端远远地看着自己的孩子激情的玩耍嬉戏,却又不用担心会干扰到他们。细心的建筑师用动感的手法来呼应好动的儿童。于是,三角窗、倾斜的三角墙、圆球这些动感的元素就出现在了建筑的各个面上。另外,建筑的平面有一个矩形和一个折形呈45度相交组成,看起来不稳定,也是为了呼应儿童好动的天性。建筑一层架空,似浮游的飞行器,从绿色大地上浮游起来,通过与自然的对峙,创造出建筑与自然交织在一起的动态关系,显示出独特的存在意识。预示着无限而又不确定的潜在希望,但永远不会着陆。
沈阳市儿童活动中心与沈阳市图书馆连为一体,总建筑面积打6. 2万平米,建于同一基地之上。基地介于现存的若干独生独长、离群索居的大体量建筑之间,形状不规则,也不宽裕。新建筑群内的这两个新建筑要求动、静兼有。从规划的角度来看,要怎样从无规律中发现规律,从紧张的对峙中寻找轻松的形态是建筑师所面临的首要课题。要在众多制约的矛盾中求得合理的存在、反客为主、并融入其中也是规划设计的使命。图书馆的展览空间与儿童活动中心的中庭空间共同环抱着因保留大树而形成的圆形小广场,这是建筑的露天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的枢纽空间(室内中庭)在此得以延伸。因此,图书馆与儿童中心也因此得以进行一段富有表情的对话。儿童活动中心的外部空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靠近青年大街的主体建筑,另一部分是位于科普公园一侧覆土式低龄儿童潜能开发区域。“大容器”状的主体建筑将剧场和活动区中间的中庭裂变为两个部分,强化了建筑外部的表皮化意象。
建筑的内部空间类似一个容纳各种儿童活动的“空间装盆”:一层的自由式布局、二层的中庭空间以及若干树干式廊道,使其内部具有更多的可想像空间。
在国外,关于儿童活动中心的研究较为成熟,更倾向于考虑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因而设计出的作品相对于国内更加生动。尤其是在以美国为代表西方国家,在儿童教育方面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个性,本着自然性法则,在儿童活动中心的建设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美国中心协会对儿童中心的定义为“社会大家庭中所有儿童成员的中心”,是集合了生活、体育运动、娱乐交往、心理咨询疗伤、教育学习等多种功能的“大空间”,让儿童在一种没有局限、拘束和束缚的状态下自由的生活、娱乐与交流。其中,儿童博物馆、儿童图书馆、儿童俱乐部、儿童之家、儿童公园都是儿童活动中心的具体细分形式。而在以日本、泰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儿童活动中心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具体形式可分为儿童文化中心、少年自然之家、儿童馆等。因为其文化与中国有较高的相似度,故可借鉴性较强。
从期刊文献来看:Jemmy Wilson在《Trench window of Children s ActivitiesCenter》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儿童活动中心建筑空间中落地窗的重要性,并提出要从照度、光线色彩、落地窗触感、通透性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设计。此外,设计中还应当考虑儿童的心理需求、生理高度、视线范围、行为模式四个因素。Henry Bell在《Declaration of victory: Stair in Childrens Park》一文中,通过对多种楼梯的比较,筛选出最适合儿童公园的室内楼梯一一木质、平缓、宽、具有一定的视线渗透。并详细阐述了在使用中楼梯过程中,儿童如何产生成就感和喜悦感。
国外的儿童活动中心当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泰国儿童生态活动中心、法国Pierrelaye儿童活动中心等。
泰国儿童生态活动中心(图1-3)位于泰国的苏梅沽岛,是一个建筑面积165平方米的小型建筑。该建筑的主要用途是为来这里观光的儿童提供娱乐活动场所。这座小屋由一个可以播放电影、演讲或戏剧表演的礼堂、一间保存本地传统文化和书籍的图书馆,一间画室,一间音乐室和时尚客房组成。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自由的玩耍。小屋位于临海的岩石坡地上,位置较高,能很方便的欣赏到周边的风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建筑师必须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以适应潮湿而炎热的环境。整个建筑结构都是由来自泰国当地的竹子搭建而成。站在远处看,整个建筑物的屋顶像将一把大伞撑起在8米高的空中,能为里面的使用者遮风挡雨。建筑的竹弯顶造型来源于一种身体扁平的深海鱼,寓意能够潜入海湾。在小屋旁边设有一个供幼儿休息的睡舱、一个卫生间和带菜园的烹饪屋,孩子们可以在这里为自己准备一份特别的午餐。另外,半透明的升起的屋顶和退进的地板,这种开放式的设计有利于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节省了建筑的能耗。
法国Pierrelaye儿童活动中心(图1-4 )位于一个小乡间城镇里,具置是在农业仓库中间。建筑师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场地的特殊布局特征:建筑物只能由一个狭窄的小路进入。建筑主结构遵从并强化了城市形式,成为城镇与儿童场地间的结合点或缓冲区。从街道看去,主体建筑由于是单一体量并完全被细致的瓦片所覆盖,它与其他建筑物彼此相处。另一方面,面向花园一侧还为孩子们设计了一系列形态各异的彩色小房子。这样,孩子们就可以自由自在的穿行在各个彩色小房子中间,尽情的玩耍嬉戏、释放天真。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研究,我们能够得出以下结论:国内对青少年活动中心建筑设计的研究发展较晚,在设计上除了个别像沈阳市儿童活动中心这样具有“人文关怀”的作品之外,其余多是从常规的建筑设计角度进行考虑的。国外在该方面的研究较多,实际工程项目也较为完善。他们通常将儿童的心理需求作为设计出发点,因此作品中常有一些出乎意料的亮点出现。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1.4.3空间形态相关研究
纵观陈伯吹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不难发现他的一些基本观点和呈现出的优势、特色:
注重教育作用陈伯吹从不讳言儿童文学所担负的教育任务和儿童文学作品应有的教育意义。在坚持儿童文学的教育方向性上,他的态度一以贯之,极其鲜明,斩钉截铁,毫不含糊。他紧紧扣住儿童文学的特点、特殊性,反复论述、强调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年龄特征和艺术特征,以及思想性、艺术性与儿童性的统一。他强育意义应该“融合在儿童情趣之中,深藏在艺术形象里头”,“附丽在具有诗情画意的想像本身”,“是个轻松愉快的过程”;明确否定和反对那种一味强调思想性和教育意义而忽略、轻视艺术性的错误观点。陈伯吹1956年提出的、曾当作“童心论”批判的那个著名观点:“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能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实际上是对儿童文学特殊性首先要照顾儿童年龄特征的一个形象的、生动的诠释。无非是强调了解儿童、熟悉儿童是儿童文学作家第一位的工作。只有了解熟悉少年儿童的思想、感情、趣味,才能写出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作品,从而也才能发挥它的教育作用。
长于宏观研究陈伯吹在理论研究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力求从宏观上把握儿童文学现状,对成绩、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作全面考察、透辟分析和判断。发表于上世纪40年代的《儿童读物的编著与供应》《儿童读物的检讨与展望》和50年代的《关于儿童文学的现状和进展》《谈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几个问题》《谈儿童文学工作中的几个问题》等论文,都是陈伯吹作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占有大量材料,Bwin必赢条分缕析,深思熟虑,作出的概括和总结。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陈伯老作为一个儿童文学领军人物所具备的那种高瞻远瞩、洞察全局的气魄和才能。到了上世纪80、90年代,年届耄耋的陈伯老依然坚持每年对“儿童文学园丁奖”(后改名为“陈伯吹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作鸟瞰式的述评,并结合年度创作状况作概括的回顾和展望。
数字时代的到来,我们在适应时代的同时,还应当做出改变,符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如此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那么,我们要做出何种改变呢?就以儿童文学来说,因当代少年儿童依然接受、适应了数字时代,能够对数字时代的新型成果熟悉且灵活运用,如计算机、网络等。此种情况下,少年儿童掌握了一些新的技能,如超文本、检索操作等,同时增强自身接取多样化、开放化信息的能力。要想满足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儿童文学应当有所改变,比如运用超文本格式、加强故事情节的编排、巧妙的运用写作手法等,使作品可以引人入胜,深入思考。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图书馆少儿服务创新,满足少年儿童多样化需求,使少年儿童在良好的阅读环境中开启故事世界[1]。所以,数字时代背景下适当的改变儿童文学,创新图书馆少儿服务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满足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更好的阅读与思考。
伊莉莎・朱爱桑早在1999年就认为数字时代儿童文学将会发生激进变化。也就是吸取了渗透在数字化社会的交互性、连接性、易于存取性,用以识别和解释当代儿童图书。其中,交互性所说明的是动态的、非线性的、信息行为的互动,而连接性所说明的是各种资源的超文本连接,包括网络社区、社交网站中相关资源的链接,甚至现实世界中有关资源的描述;而易于存取性,则说明的是打破长期以来信息壁垒,扩大对以前难以获取的广泛多样的间接,成熟书籍及其他资源。由此可以确定,数字化社会时代中,儿童文学作品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如作品形式的改变、作品格式的改变、作品题材的改变、作品主题的改变、作品角色的改变等等。另外,数字时代儿童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增强,其注重与儿童产生互动关系,让儿童在作品所营造的空间中徜徉。如英国作家艾琳?亨特的《猫武士》作品情节编排巧妙、悬念迭生,丝丝入扣,细致的描写了族群与族群之间的矛盾、族群内部的矛盾,再让儿童深入其中,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予以思考、人物的语言行为予以观察、人物的命运予以想象等[2]。
数字时代,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仅熟悉计算机,还会灵活的运用计算机,进行各种检索操作、游戏操作等,如此增强了儿童较强的开放性和非确切故事的接受能力,并且能够很自然的接受各种自由组合的信息。这充分说明了,当代的少年儿童已经成为新媒体技术应用的佼佼者,可以灵活的运用超文本、数字设计、超链接等。此种情况下,为了与当代少年儿童的能力相符,所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已经不能局限于传统形式与格式,而是做出正确的改变。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在写作手法或作品呈现形式上下功夫,来改变作品的形式与格式。如谢斯卡创作的《臭臭的奶酪汉》的新颖之处是巧妙的版面设计和独具匠心的安排,也就是巧妙的运用色彩来渲染作品人物的表述,将人物所说的话呈现出来,读者不仅可以阅读作品,还像是在欣赏一幅图片。而获得《》最佳图画书奖、美国图书馆学会赫德杰奖等大奖的《真正丑的丑鸭子》儿童文学作品是作者采用冷幽默和反讽的手法,加之非线性和非连续性的情节处理来完成,这极大程度的挑战了少年儿童的思考能力,不仅吸引少年儿童阅读,还刺激了少年儿童思考。还有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则是利用超文本格式来完成的,如儿童文学作家萨奇尔的《洞》,阐述了关于罪与罚以及救赎的黑色幽默故事,整个故事在发展的过程中利用超文本格式穿插了过去时代人们的故事,将彼此分离的故事产生联系,使得整个故事既有思想又有思维,完全符合当代少年儿童整体状态,并且能够锻炼少年儿童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3]。
在电视、电话、互联网等多种数字化媒体浸润儿童成长之中的今天,但从儿童能力来说他们是有能力来进行超出年龄范围的严肃话题的理解与思考。基于此,目前所推出的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其内容已经不在局限于儿童范围内的认知与学习、理解与思考。如《我从来不知你的名字》这本被评论“过于激进”的图画书,其描述了一个内向却擅长篮球的少年自杀,邻居小男孩感到悲痛、困惑,因为少年是他崇拜的对象,但他却自杀了,并且在不知道他名字的情况下。图画书是以“他们了解的自杀”为主题,这过于严肃的话题,让少年儿童阅读无疑不是打破少年儿童的美好世界,让他们去思考自杀及其关联词,这对于当代少年儿童思考有深远影响。再如美国儿童作家和插画家克里斯创作的《阿琳沙丁鱼》,其讲述了阿琳是一条沙丁鱼,作为千万条被捕捉的鱼群中的一员,经过分拣、腌制、Bwin必赢烟熏和灌装,最终完成一条沙丁鱼的旅程。这部作品曾遭多人质疑,如作者过于低估阅读者的情感卷入、作者高估了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作者没有考虑读者群对图书主题的领悟等等。而时至今日,这本儿童文学作品,却备受很多家长的青睐,通过这部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提醒少年儿童正确面对死亡,不要将死亡同恐惧、痛苦、心碎联系在一起,从而让少年儿童正确面对生活[4]。
基于以上儿童文学作品变化的分析,确定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少年儿童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接取能力等方面已经增强。为了满足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除了改变儿童文学之外,还应当积极创新图书馆少儿服务。
出于满足少年儿童阅读需求的考虑,在创新图书馆少儿服务之际,应当注意大力宣传具有数字特点的少儿图书,诸如《老鼠记者》系列、《洞》、《神奇校车》等。这类的儿童文学作品情节编排复杂、内容曲折、主题深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新颖性、思考性,可以使少年儿童在作品阅读的过程中观察、思考、分析、判断、想象等,利于少儿正确认知世界,更好的成长[5]。
当然,针对当前数字时代下少年儿童的这种阅读需求,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大力支持,否则将会阻碍其成长。为此,在图书馆少儿服务中还要努力促进教师与家长正确认识儿童文学的变化[6]。具体的做法是编辑面向教师、家长的关于少年文学变化的宣传材料,在其中详细说明数字时代特点的儿童作品阅读的优点及相关的活动,如数字时代特点的儿童图书阅读会、讨论主题会等,让家长及教师参与其中,从而了解变化的儿童文学,并充分认识到儿童文学阅读的重要性,从而使其支持、鼓励少年儿童进行儿童文学作品阅读。
在数字时代的今天,面对儿童文学变化的情况,图书馆少儿服务中应当积极传播和介绍儿童文学的变化趋势,如利用博客、社团、微博等来介绍儿童文学的变化内容、变化形式、变化特点、变化趋势等,从而大力宣扬儿童文学作品,让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认可、支持[7]。
在当代少年儿童依然接受、适应了数字时代,能够对数字时代的新型成果熟悉且灵活运用,如计算机、网络等。此种情况下,少年儿童掌握了一些新的技能,如超文本、检索操作等,同时增强自身接取多样化、开放化信息的能力。要想满足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儿童文学应当有所改变,比如运用超文本格式、加强故事情节的编排、巧妙的运用写作手法等,使作品可以引人入胜,深入思考。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宣传具有数字特点的儿童图书、促进教师与家长正确认识儿童文学的变化、通过新媒体介绍儿童文学的变化趋势等创新图书馆少儿服务,使少年儿童在良好的阅读环境中开启阅读,理解与思考儿童文学作品。
[1]朱望兰.浅析数字时代的少儿阅读工作[C].//湖北省图书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114-116.
[2]聂卫红.数字时代儿童文学的变化与图书馆少儿服务[J].图书馆论坛,2013,33(3):51-54.
[3]谢蓉数字时代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2,32(3):23-27
[4]李京.数字时代图书馆维护知识自由面临的新挑战――以美国图书馆界为例[J].图书馆,2013(5):70-73.
[5]谭旭东.语境、文化实践与问题缘起――电子媒介对童年及儿童文学的影响之研究[J].现代传播,2010(5):13-15.
少儿图书馆是图书馆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特定的文献资料对广大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社会文化机构。少儿图书馆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对儿童阅读推广起到重要作用,在现代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少儿图书馆阅读推广也日趋多元化。
中国内地的儿童阅读研究与推广是在国际儿童阅读研究与推广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美国的克林顿政府颁布了《阅读卓越法案》,布什政府颁布了《阅读优先法案》,根据这一法案,美国儿童每天必须有一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度过。英国政府针对儿童阅读,专门拨款及推行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专门用来提高读写能力的语文课。日本颁布了《儿童阅读推进法》,指定日本儿童阅读日,拨款改善下一代的读书环境。我国香港地区推出了“阅读城建设工程”计划。我国台湾地区更是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进程,原台湾教育部长亲自上阵推动儿童阅读,全社会积极参与。
我国大陆地区在儿童阅读研究和推广方面起步晚,而且大多定位在课外阅读的范围内,专业性不强,不够儿童本位。做得好的机构和学校很少,做得相对有起色的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一带。
2007-2008年,大陆的儿童阅读研究与推广迎来第一个“高潮”,图画书的出版加速,越来越多的专业网站出现,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编辑等加入儿童阅读推广人的行列,各地以儿童阅读推广为主题的论坛和聚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密集度。4月,第三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召开。7月,山西运城新教育第七届年会“毛虫与蝴蝶”项目一年研究成果展示;北京第一届中国原创绘本研讨交流会召开。10月,江西南昌儿童阅读推广人论坛。
2009年,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启动,使儿童阅读推广覆盖面更广,涵盖内容更为丰富,服务方式更为多样化,对儿童阅读推广向更深层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绘本阅读风靡一时,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与图书馆工作人员投身到绘本阅读推广工作中,围绕绘本开展了丰富新颖的阅读活动。如长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的会员制活动,长春市市民读书节举办的绘本剧视频大赛,吸引了众多的少年儿童和家长的参与。
少儿图书馆是图书馆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特定的文献资料对广大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社会文化机构,在现代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影响下,少儿图书馆已不是单纯的图书借还机构,其在阅读推广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儿童阅读推广的发展历程看,少年儿童的阅读已从倾向文学阅读转向多元化阅读,其阅读内容涵盖文学、科幻、美术、军事等诸多方面。因此,少年儿童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贴近少年儿童的阅读要求。少年儿童图书馆是面向全社会少年儿童的公共图书馆,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少年儿童。这决定了它的藏书建设,必须考虑少年儿童这一群体的心理特征、知识结构、阅读倾向和教育要求,采购适合他们阅读要求的文献信息资源。(2)重视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少年儿童图书馆是利用丰富多彩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对少年儿童进行科学文化教育,以提高素质培养人才为目标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也是少年儿童寻找乐趣、发展志趣的乐园。这就要求少年儿童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融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一体。(3)体现时代性、超前性。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文献资源从形式到内容也不断推陈出新,而生活在e时代的青少年又是思维最活跃、行为最前卫的新新人类,他们具有追时尚、喜欢猎奇,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特征。因此,少年儿童图书馆馆藏建设必须充分体现时代性与超前性,反映最新动态,以满足小读者的需求,从而保证高质量的藏书体系。
以往少儿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方面的方式比较单一,只是遵循了图书借还的程序,在现代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少儿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方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1)发放调查问卷。定期向小读者,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农民工子弟校的小读者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少年儿童的读书需求、阅读倾向、阅读习惯及活动形式等方面情况,在采购图书、组织活动前,认真采纳小读者的意见与建议,为阅读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2)开展阅读指导讲座。针对少年儿童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定期在馆内、学校、社区等地开展阅读指导讲座。教会孩子如何利用图书馆,选择符合自己阅读兴趣的图书,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3)开展送书下乡活动。为了让广大的农村孩子和农民工子弟也能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定期开展送书下乡活动,扩大阅读推广的覆盖面和受益面。(4)开展“读书节”、“阅读年”等读者活动。全国已有400多座城市自发开展了读书节、读书月等活动,在倡导广大少年儿童“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健康的阅读习惯,激发少年儿童快乐的阅读兴趣,增强有效地阅读能力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各地推广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存在较大差异,这就需要扶持公益性、非营利性阅读推广机构,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加强全社会对阅读的重视,将阅读推广工作长期化、制度化,创建良好的全民阅读风气。
一、小学教育师范生的儿童文学素养现状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可以看出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极高的位置。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虽然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现在的小学教育师范生并没有认识到儿童文学的重要性,他们的儿童文学素养不尽如人意。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 1.存在错误的儿童文学观 儿童文学观的正误影响着人们对待儿童文学学科、作品的态度。 很多师范生没有认识到儿童文学的重要性,认为儿童文学只是给小孩阅读的。笔者作过相关的了解,师范生中有很多同学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评价是幼稚,只能骗骗小孩子。这种错误的儿童文学观导致他们对这门课程不屑一顾。 2.儿童文学专业知识不扎实 由于缺少对儿童文学的学习兴趣,普遍师范生没有用心学习这门课程,所以对于师范生来说虽然学习了儿童文学这门课程,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儿童文学系统的专业知识不够了解。很少学生能完整地回答出儿童文学到底有哪些特质,哪几种文体,每种文体的具体特点是什么等等。甚至有的学生还不能较准确地回答出儿童文学的基本内涵。 3.缺乏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 目前很多师范生对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的了解仅仅来自于小学时期的阅读了解。丽水学院的丁少杰为此特地针对学习儿童文学课程的学生做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其中71.9%的学生没有主动阅读过儿童文学作品,只有3.8%的学生是很感兴趣,经常阅读儿童文学作品。② 这样的情况很不乐观。作为一名准教师的师范生,若教师自己阅读过的儿童文学作品屈指可数,又如何能有效地指导小学生学习儿童文学作品呢? 4.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儿童文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课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只有把儿童文学理论与儿童文学实践、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师范生学习了理论知识却并不懂得如何与实践相结合。这一方面,是由于师范生对理论的学习敷衍了事,从而导致儿童文学的基础理论不够扎实。另一方面,高校的儿童文学课程的总体安排偏重于理论,而实际的分析指导较少,导致了理论与实践脱节。 三、小学教育师范生提高儿童文学素养的策略 (一)培养正确的儿童文学观 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儿童文学对小学生的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性,所以大部分师范生不重视儿童文学,以为儿童文学课就是讲一些小狗说话、小猫唱歌的故事。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观首先要让师范生认识到儿童文学的重要地位。其次,应该培养师范生积极的儿童文学情感。当师范生发自内心喜欢儿童文学,认同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稚拙、纯真等特点时,才能与儿童文学作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时的他们阅读《长袜子皮皮》、《五三班的坏小子》里那些充满儿童情趣的快乐场景时,他们的身心才会有那种从里到外的轻松感、愉悦感。 (二)完善儿童文学知识结构 完善儿童文学知识结构主要有两点:第一,是正确认识儿童文学区别于的基本特点。儿童文学有5个特点和有本质的区别。师范生要能准确地抓住儿童文学作品不同于的特点才能正确领会儿童文学作品独特的审美。第二,是准确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知识。儿童文学每种体裁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比如童话,充满幻想,情节离奇,运用拟人、夸张的表现手法。师范生只有具备必要的儿童文学文体知识才能把握不同体裁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另外师范生要掌握儿童文学各种体裁的教学要求和切入点。比如儿童诗歌的特点是句式短小、节奏明快,声韵和节奏是儿童诗歌表达情感的外在形式。这时讲授儿童诗歌的关键是朗诵,深入体会作品的情感倾向。师范生只有深入了解每种体裁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儿童文学作品,才能准确地引导儿童领略儿童文学作品的美感所在。 (三)丰富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提高鉴赏水平 一名好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热情的阅读者。笔者认为一名小学教师,无论是哪一科的教师都应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更是教师了解儿童的窗口。如果一名教师自己都不了解哪些童书是经典的,自己没有阅读经典作品的经验和体会,没有评鉴优秀作品的能力那么是不可能有能力去指导儿童进行阅读的。因此师范生不仅应该阅读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还应该多了解一些中外儿童文学史,了解中外儿童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儿童文学欣赏与批评的规律和标准,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师范生的儿童文学鉴赏力。 (四)加强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能力 首先师范生要加强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理论学习。在理论学习方面,师范生应该掌握儿童文学各种体裁的阅读方法。其次师范生要提高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的能力。师范生有多次的教育实践机会,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在课堂上、课余时间来进行阅读指导活动,来提高组织开展阅读活动的能力。再次要经常进行实践反思。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拥有良好的教育实践条件,分散见习制度的常规化使师范生有很多机会能进入小学的课堂。师范生应该在实践中反思自己在阅读指导活动中的不足,从而提出弥补和改正的策略和方案,然后再在实践中进行检验,直到彻底地掌握阅读指导的能力。
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对于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安排是在第三学年度,而教材设定的学习时间为一年。然而,由于现在国家教育部规定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实习时间不少于一学期,也就是说学生必须拿出一学期甚至高于一学期的时间放在岗位实习上面,因此很多院校都对教学流程安排进行调整,导致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实际学习时间只有半学期,课程安排紧凑,幼儿文学教学面临着教学学时严重不足的局面。
对于幼师的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从事教学的老师大多数为语文学科的教师,他们基本上都是中文专业毕业,对于文学方面的知识极为擅长,但是对于幼师生所需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对幼儿园的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未能从实用性方面出发,导致教师只是进行单纯的文学教学,未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且其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可操作性。
幼儿文学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对文体论、鉴赏论和创作论这三个模块进行创建的,虽然教材的编写也涉及到一定的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但仍是以文学为主,未能将其与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进行整合。而幼儿文学这门学科的主要教学任务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与了解一些幼儿文学的基本知识,阅读大量的中外优秀幼儿文学作品,训练幼儿文学的写作能力,然而并未对幼师生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活动做出相应的规定和指导。
尽管幼儿文学课程的开设在幼师学校中已相当普遍,但很多学校都是把幼儿文学课列为选修课,相对于其他专业课而言,幼儿文学课毫无疑问地处于副课地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地位既然不高,课时当然也少,并且教材变动比较随意。幼儿文学课经常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也相对较轻,在这种现状下,教师也往往很难花大力气搞教学研究,这样的课程设置与幼儿文学的重要作用是不相符的。学校在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不能忽视幼儿文学课程的开设。必须通过幼儿文学的教学,让学生把握中外幼儿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幼儿文学的基本原理,从而使幼儿文学成为师范学校相关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不给幼儿文学以相应的学科定位,幼儿文学教学和研究是难以振兴的。所以必须进一步为幼儿文学“正名”,以使幼儿文学课程理直气壮地跻身于文学课的行列,把幼儿文学课列为必修课,安排相对充足和稳定的课时,提高其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地位,成为幼师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只有如此,才能改变幼儿文学在师生眼里的从属角色。
幼儿文学一些比较具有权威性的教材的编写不仅涵盖了基本理论与文学史的内容,而且还精选了各文体的一些精品佳作予以点评,观点上也比较新。但问题是教材的层次性不明,缺乏规范化的教材也导致了幼儿文学教学培养目标的混乱和无序,培养目标、教学程度和教学侧重点等等的把握全在于教师的灵活掌握。当前幼师学校使用的教材变动性比较大,幼儿文学教材国内还没有专门针对幼师生编写的教材。所以,应尽快编写一套适合各阶层教学的规范化的教材,以适应中职幼儿文学教学的各个不同层次的教学。首先,这套教材一要能体现出它的阶梯性,如按幼师、专科等不同层次进行编写,各层次教学内容的分布要重点突出;其次,要注意它的实用性,让教师便于操作,如可以选取名篇名著作较为详细的范例分析,又能够包含中、小学实际教学的指导内容,对学生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再次,教材编写一定要体现教学实践性,知识学习与学生的就业指导相结合,教材内容与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密切联系起来。
目前中职学校幼儿文学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都比较单一,“满堂灌”和缺乏实践性、操作性的教学还非常普遍。教师本人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多是以讲授为主,很少“以学生为主”,相对于《幼儿文学》课的教学而言,改变这一状况尤为重要。另外,由于教学设备的缺乏,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也还很少运用,网络的资源很难得到充分的运用。因此,改进教学手段和方式,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是今后幼儿文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