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共有0-18岁的少年儿童8777人,农村特困少年儿童175人,约占全镇少年儿童的2%。其中0-6岁的特困少年儿童5人,约占特困少年儿童总数的3%;7-14岁的特困少年儿童133人,约占特困少年儿童总数的76%;15-18岁的特困少年儿童37人,约占特困少年儿童总数的21%。这些特困少年儿童家庭或因父母离异或丧父、丧母致贫;或因父母病、残致贫;或因家庭遭受灾祸致贫;或因父母无技能致贫,同特点是,收入低,生存环境差,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在175名特困少年儿童中,因此致贫的有73名,约占特困少年儿童的42%,在所有致贫中占第一位。如南官庄村12岁的女孩张晓洁,父母先后去世,爷爷奶奶年迈多病,平时只能靠村里的邻居救济,生活难以维持;还有梨杭村的李发家,父亲因重大疾病去世,生前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母亲改嫁后,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奶奶体弱多病,生活没有着落。
因此致贫的有70人,约占特困少年儿童总数的40%。如寨外的张汝坤,父亲残疾,母亲因病去世,生前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生活十分艰难;河湾村的田家杰母亲患有精神病,父亲体弱多病,无劳动能力,生活极其困难。
因此致贫的有14人,约占特困少年儿童的8%。如泉口村的10岁女孩陈晓娟,母亲三年前遭遇车祸致残,为了治病,不止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很多债,给贫困的家庭待来了很大的困难,父亲常年在外干建筑,可怜的女孩只有跟随年迈的奶奶生活。
因此致贫的有18人,约占特困少年儿童总数的10%。这些家庭普遍存在文化知识低,生产技能差,接受新生事物慢等问题,又没有外援,因而造成生活困难。
座谈和走访表明,在175名农村特困少年儿童中,有46人获得了不同层次的救助,只占特困少年儿童总数的26%。近几年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特困少年儿童逐渐重视起来,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救助。主要的救助方式有几下几个方面:
这部分获得救助的有14人,约占特困少年儿童总数的8%。当前政府救助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困难户中的“三无”对象,即甚或无来源、无劳动能力、无人抚养的孤儿,因残疾、弱智原因造成的特困家庭等,纳入农村低保范畴;一种是年终临时救助,由上级民政部门拨款救助或政府筹措资金,定量进行救助,到农村特困少年儿童家中进行走访慰问。
得到救助的特困少年儿童有7人,约占特困少年儿童的4%。为了解决好这部分特困少年儿童家庭的实际问题。
这部分获得救助的特困少年儿童有7人,约占特困少年儿童总数的4%。为了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慷慨解囊,在各方面对他们进行帮扶。
这部分特困少年儿童有18人,约占全部特困少年儿童的10%。当前这种救助形式在农村较为普遍,也是现阶段一种可行的救助方式。
虽然各级各阶层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解决了部分贫困少年儿童的暂时困难,有相当一部分只得到一次性的救助,但离彻底解决他们的生活、成长问题,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是贫困少年儿童的救助工作还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一些救助机制还不够健全,照顾的范围较小,远远不能够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为了使这部分贫困少年儿童得到全面、长期的救助,我们建议:
农村贫困少年儿童救助工作是惠及广大农村贫困居民的民心工程,各级各部门都应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把农村特困少年儿童救助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我们都要做救助工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动员和引导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救助工作,广泛参与,纷纷解囊,在社会上营造出奉献爱心、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我们基层团组织要站在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牢人才基础的战略高度上,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加大对特困少年儿童救助工作的宣传力度。组织和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救助工作中来,采取各种积极有效措施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密切关注特困少年儿童的成长、生活和学习。
贫困救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我们认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是社会救助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在这当中,党委负责领导、决策和督促执行;政府负责制定规划,筹措供给资金,确保人员和设施需求,组织推动和落实。民政部门是主管机构,具体负责社会救助的调查研究,政策的起草及指导,救助对象的审批、管理和协助各有关部门的工作;政府相关部门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积极配合民政部门,搞好社会救助;基层社区要关爱、帮助、引导救助对象,组织邻里之间互助、社会帮扶工作;我们基层团组织和各种社会团体要从多方面参与、支持救助工作,帮助救助特困少年儿童家庭走出困境。
救助体系的建设工作,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民政部门要切实履行牵头的职责,积极向党委、政府献言献策,出谋划策,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各相关部门应该各司其职,加强工作的交流和配合,努力实现社会救助资源的整合和高效运用。我们基层关工委要组织配合有关部门对辖区内农村特困少年儿童进行摸底排查,登记造册,建立起动态管理档案,做到情况明、底数清;要把需要救助的少年儿童逐一落实到救助单位和救助人身上,明确救助任务和责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成绩显著的要总结经验,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救助对象、救助标准、救助金额等信息需要公示、群众评议,社会救助资金需要定期审计、检查,把社会救助工作置于法律和群众的监督之中。
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党的十八大、系列讲话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少年儿童工作。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理念,遵循少年儿童成长规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少年儿童的原则,适应少年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竭诚服务少年儿童成长,不断增强少先队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促进我市少年儿童勤奋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全面发展。
2.总体目标和任务。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少年儿童教育全过程,少年儿童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得到强化,对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朴素感情增强;大力加强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基本情感教育,以做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的理想志向教育,以集体主义和崇德向善为基础的道德品行教育,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的社会认知教育,着力培养积极向上、勇于创造的心理素质和奋斗精神,教育引导少年儿童为实现中国梦时刻准备着;把个人的成长进步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建设绿色崛起、文明、和谐的大局联系在一起,牢固树立永远跟党走,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少先队工作的科学路径和有效载体,完善少先队工作机制,增强统筹协调和服务能力,提升少先队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
3.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围绕实现中国梦这一民族夙愿,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少年儿童成长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少年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五爱”教育,深入开展“红领巾相约中国梦”、“老少共筑中国梦”、“民族精神代代传”、“争当国际旅游岛小主人”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少年儿童树立远大理想、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锤炼高尚品格、乐观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追求美好生活、实现中国梦而健康成长、发奋成才。发挥我市红色教育资源优势,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少年儿童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英勇斗争的革命历史,牢固树立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4.着力培养优秀品质。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加强中小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科学设置德育课程,充分体现时代要求和学生成长需要。根据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任务的要求和少年儿童的特点及成长规律,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深化和创新“雏鹰行动”、“手拉手”、“红领巾心向党”等传统品牌活动,在“六一、”“十一三”建队日等节日集中开展大型少先队主题活动,不断增强少先队员向心力。广泛开展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组织少年儿童学习雷锋,向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学习,引导少年儿童在家做好孩子,在学校做好学生,在社会做优秀小公民。深入开展感恩教育,组织多种形式的爱心公益活动,教育少年儿童知恩感恩,体谅悦纳他人。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引导少年儿童从小树立人无诚信不立的理念,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深入开展法制教育,通过以案说法等形式,教育少年儿童知法懂法守法,提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定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文明大行动、青春绿化宝岛、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等系列活动,引导少年儿童把课堂所学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少年儿童志愿服务活动,把参加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情况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深入开展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引导少年儿童肯吃苦、爱劳动,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5.悉心关爱少年儿童身心健康。从少年儿童学习、生活、娱乐、安全、心理等需求入手,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紧密结合,关爱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市教育局及各中小学校要联合开展家庭教育课堂、各类讲座、指导班等,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积极作用,引导少年儿童开展法制教育、禁毒宣传进校园和消防急救演练和自护教育等活动,从小陶冶少年儿童的法制和自我保护意识。学校肩负阵地教育责任,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发挥育人作用,在做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加强中小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在心理辅导上给予青少年更多帮助。市教育局、团市委等单位要牵头组织开展各类关爱帮扶活动,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少年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困难家庭子女、残障少年儿童和孤儿等特殊群体,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和爱心捐赠等方面提供服务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6.与时俱进地推动少先队工作。把握少年儿童认知形式和情感形成的一般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继续推广《少先队辅导员进行曲》和《少先队圆舞曲》以及《竹竿舞》和《》等本土文化产品;支持青少年新媒体建设,打造具有特色的少先队员文化产品;积极探索网上建队新形式,创新少先队组织建设模式;不断探索具有时代特色与突出本土特点的思路和经验,提升少先队工作水平。
7.加强少先队活动阵地建设。加强校内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将学校少先队活动室、红领巾广播站、鼓号队等纳入中小学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范围,为少先队工作开展提供服务保障。建设和用好校外少先队活动阵地,乡镇要逐步建立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在番阳琼崖公学旧址、毛阳毛贵红色景点、少年军校、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各类场所建立红领巾教育基地,向少先队组织和少年儿童免费开放,拓宽少先队工作活动空间。依托社区党团活动阵地及其他社会资源,逐步建立社区少先队活动场所。教育部门要把少先队阵地建设纳入中小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积极为少先队开展活动创造条件。
8.加强少先队学科课程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市教育局要认真落实“少先队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活动课,小学1年级至初中2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的规定,其中,小学1—2年级少先队活动课时可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中安排,小学3年级至8年级少先队活动课时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确保少先队活动课程规范化实施和常态化开展。市教育局、团市委等单位要将少先队工作纳入研究课题,加强中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和各级少先队总辅导员的选拔配备和管理使用,并保持辅导员队伍相对稳定。
9.健全少先队工作委员会。要重点抓好乡(镇)中心学校的少先队组织建设,把农村少先队工作作为检查、考核基层团委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学校的少先队组织建设工作作为考核校长工作实绩及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团市委及各少先队组织要按照队章要求,定期召开少先队代表大会,履行好职责;选拔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好、热爱少年儿童事业的同志从事少先队工作,做到专职专用。
10.注重少先队集体建设和少先队小骨干培养。准确把握少先队作为预备队和少年儿童群众组织的工作定位,严格按照队章在所有小学和初中建立少先队组织,规范少先队入队、离队、中队会、大队会、少代会等少先队组织生活。Bwin必赢加强少先队礼仪文化建设。学校要让少先队在辅导员的指导下自主管组织、自主搞活动,培养锻炼少先队小干部,严格规范少先队组织评选表彰活动,确保评选表彰的公益性、公平性、公正性,发挥好评选表彰的引领作用。
11.努力提高少先队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要按照团省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少工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琼团联字〔2012〕12号)要求,根据我市的实际抓好少先队辅导员的配备、使用、管理等工作。小学和初中要设置大队辅导员岗位,按不低于学校中层管理岗位人员职级选拔配备和管理使用。在政治、工作、学习、生活上关心、爱护和培养少先队辅导员,鼓励支持优秀辅导员加入党组织。扎实开展少先队辅导员分级全员培训,将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和共青团培训体系并获得相对学分。在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中,研究建立“少先队活动”专业科目。市人社局、市教育局要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将少先队辅导员从事少先队工作的工作内容、工作量、工作质量纳入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范畴。
重视做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的表彰、奖励。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应纳入教育、团委等部门举办的同等次教师评比表彰项目的评选表彰范围。受到表彰的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应享受同级优秀教师的待遇。辅导员在少先队工作中获得的各种奖励和研究成果,应与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方面获得的奖励和研究成果同等对待,并记入本人档案,作为考核、聘用、职务和工资晋升的依据。
12.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要切实保障少先队工作经费,按照每位少先队员不低于10元的标准将少先队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作为各学校少先队工作专项经费,为少先队开展活动提供保障。同时,给予市少工委每年不少于5万元的工作经费,市少工委要保证少先队工作必要的经费支出,加强资金管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中小学校要在教育公用经费中保障少先队工作、活动、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等经费。
13.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要把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纳入本市青少年事业和基础教育发展总体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困难问题。要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支持少先队工作,为少年儿童全面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
14.团市委要承担起领导少先队的光荣任务。要切实履行“全团带队”职责,进一步明确少先队工作在共青团事业中的基础地位,把少先队工作纳入团的总体工作之中,加强对少先队组织的领导。要加强对少工委换届工作指导,为少先队开展活动出思路、指方向,鼓励少先队组织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把少先队工作作为检查、考核基层团委工作的重要内容。
首先,从加强少年儿童德育的重要性而言,实施小学德育建设工作,是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必然举措。新课程改革曾针对当代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新的目标观”,即“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指的就是德育方面的内容,它包括感恩、宽容、谦让、孝道、奉献以及爱国等优秀的品质和思想。以《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为例,它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目标就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习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生命,以及视死如归、对革命目标树立崇高信仰的精神品质,当代小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高尚品质,才会在将来主动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国家做贡献。另外,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旨在培养学生诸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教育和生命观教育等,而这些也恰恰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少年儿童的德育,也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帮助少年儿童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立德”是方法,“树人”是最终目标。当代教育,就是希望我们通过“立德”的方法和途径,来达到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人才。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小学就是孩子们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教师如果让学生懂得了辨别是非对错,形成了讲文明、懂礼貌、树新风、扬正气的好习惯、好品行,那么,孩子将会一生受益。因为社会各界都欣赏有正能量的人才。反之,如果我们依旧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单一重视文化教育而轻视德育,那么,小学生的人生第一粒扣子就扣不好,之后的人生之路也会多有坎坷,严重的还会给社会和国家带来消极影响。由此观之,在小学时代对少年儿童实施德育是非常重要的。其次,从加强少年儿童德育的迫切性来看,之所以说当前实施德育之形势非常迫切,是因为最近几年我国相继报道出一些负面新闻和实例。比如,某青年在网络上诋毁消防英雄的言论的案例,某知名博主在边防将士的墓碑前摆拍炫耀的案例,某网红团队盗用河南抗洪抢险物资而博人眼球的案例,以及某些青年不堪忍受军旅训练生活而选择逃避兵役的案例,等等。除此之外,在网络和电视新闻中播放的社会街头采访调查中,更集中暴露出大量青少年对近代我国重大科学家及其科研成果的一无所知问题,试想,如果任由这样的社会风气和现象愈演愈烈,我们的民族未来将会如何?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每一所学校都应该倍加重视的内容,也是德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但目前社会集中折射的某些现象,不得不令我们的教育者反思德育的迫切性和严峻形势,对少年儿童实施德育引导已经迫在眉睫。
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做适当的德育拓展。以小学数学为例,通过帮助学生整理和认识古今中外的数学家,如刘徽、祖冲之、高斯、阿基米德、钱学森等,可以很好地达到德育的目的,让学生们从这些优秀的数学科研人员身上学到坚持不懈、开拓进取、为国争光的高尚品质,在学生少年时期就奠定远大的志向。又如,在实施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成语,如揠苗助长、亡羊补牢、掩耳盗铃等,以及优秀的历史典故,如孔融让梨、卧冰求鲤和曾子杀猪等,也可以达到渗透德育的效果,让学生们从小养成诚实、节俭、谦让、孝顺等优秀品质。再如,小学美术学科中,同样可以渗透德育。美术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和欣赏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来领会中华美术文化的悠长和魅力,剪纸艺术的形成又与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和婚丧嫁娶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在每年的春节,直到现在也流行贴窗花的节日传统,而这些窗花,就来自我们的剪纸艺术。学习这项美术创作技巧,其意义不仅在于促使学生掌握美术创作的方法,更在于使新一代的少年儿童领悟到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陶冶学生的情操,以及探索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
德育之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学习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仪习惯等,这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创办优秀班集体的必然要求。所以,对少年儿童实施德育,还可以借助班主任、班集体管理的力量,通过构建良好、和谐、稳定的班级秩序,净化班风班纪,来达到转化学生错误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比如,从孩子们刚刚入学开始,班主任就要求学生诵读和背诵“班级管理条例”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守则”,这些班级制度和规范中,详细列举了一名小学生在学校、班级和家庭中应当如何去做,以及做到怎样的效果。如第一条就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这第一条就明确了爱国教育的重要地位,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对父母,对教师,以及对待同学的条例,如“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外出或回到家要主动打招呼”,“尊敬教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接受教师的教导,与教师交流”,以及“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欺负弱小,不讥笑、戏弄他人。尊重残疾人。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等等。这些都是每一名小学生都需要遵守和践行的道德尺度和标准,它是保证营造良好班风班纪的依据,也是实施德育的立足点。除此之外,不论是小学班主任教师,还是其他各学科教师,在校期间都应该为学生们树立行为和习惯的榜样。正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其自身首先应该有一个健康而高尚的灵魂,这样才能在天长日久的熏陶中,将教师身上富有正能量的一面传递给下一代。比如,如果我们要求学生上课不要迟到,那么自己就应该提前到教室做好上课的准备。又如,要求学生服装整洁,不烫发染发,那么教师自己也应该衣着朴素,不穿奇装异服。再如,要求学生热爱劳动,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那么自己也应该在班集体大扫除活动中积极参与,否则,如果连教师都做不到,又如何令学生信服呢?
对少年儿童实施德育,并不一定偏要局限于教室,也更不必封闭在理论表达的形式上。考虑到很多少年儿童喜欢做游戏,以及参与集体户外活动的特点,小学班主任教师或可通过多组织班级课间活动的方式,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塑造鲜明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目的。比如,户外的趣味拔河游戏,一来可以强健孩子们的体能,锻炼儿童的手部和腿部力量,二来可以让孩子们知道班级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拔河游戏中的一员,只有当所有人都将力量向同一个方向作用时,良好的班集体氛围才会营造出来,学生们在这样和谐、包容和开放的集体氛围下,才会拥有学习上更大的发展空间。又如,“比比谁能坚持到最后”的慢跑活动,教师不去给学生们规定跑步的时间,只告诉学生们“如果你感觉实在撑不下去了,就放弃跑步”,通过这样的集体竞争方式,可以很好地磨炼学生的忍耐力,锻炼学生们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不仅班级体育活动可以渗透德育,一些智力方面的竞技活动也可以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如我们可以效仿《中华好诗词》的竞赛模式,设计不同的竞赛比拼环节,包括看图猜诗句、给出残缺部分补全诗句,以及给出关键字引导学生联想诗句等,比赛以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为基础,分别设计不同的奖项和奖品,学生可以个人为单位参赛,也可以小组的方式参赛,在这样的竞赛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开阔诗词积累的视野,领略到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让学生们透过各种诗句、词句而形成健康、高尚、正义的人格和品行。
心理学研究领域有一个词语,名曰“羊群效应”,通俗来说,又可以称为“从众心理”,意思是说当羊群中的一只羊或者几只羊开始调转方向啃食其他地方的草地时,剩余的羊也会纷纷效仿。在实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教师也可以恰当利用这一心理学现象,发挥班级中“领头羊”的领导、指挥作用,在班上树立良好的德育典型,以此来达到全面渗透德育的效果。比如,校园内部安装了很多监控设备,这些监控设备不仅是保证学校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教师利用得当,也可以发挥出德育的价值。有过班主任工作经历的教师或许都曾遇到过这样的经历,那就是当班主任在教室里时,学生们是一个样,班主任教师离开教室后,学生们又是另外一副模样。教师在教室时,学生们一个个看起来都很乖巧,而教师刚刚离开,教室内就如同“炸了锅”,一时间各种违反班级秩序的现象会集体涌现。很多班主任教师对此很是头疼。其实,一个班级中有喜欢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就有独善其身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查阅监控的方式,寻找班级中那些在教师走后依旧可以控制自己、认真学习的同学,然后再将这些视频播放给学生们观看,这样就可以评选出自控能力强的道德模范,班主任任用这样的学生担任班级的“纪律委员”,相信没有任何一位学生可以提出异议。自控、自律、慎独,是良好的品行,教师通过设立这样的典型,很大程度上是对德育有利的。除此之外,班主任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相互推荐,评选出“班级热心肠”“班级劳动小标兵”“班级孝心小明星”等优秀典型,这些优秀的典型就像是夜空中一颗颗会发光的星星,因为他们的存在,整个夜空将不再寂寞。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少年儿童实施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知道怎么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上,还要认真考核学生到底有没有去做。为此,班主任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校外实践活动,或者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集体实践类作业、家庭实践类作业等,来实现德育的深化和拓展。比如,每年的植树节、清明节、重阳节等,班主任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相同志愿的学生到野外参与义务植树活动,到烈士陵园给烈士献花活动,以及参观革命圣地的纪念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塑造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感恩意识和爱国情感是很有帮助的。又如,班主任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们布置小组调查作业,让学生调查学校附近或者家庭附近的小区中是否有参加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爷爷,从他们的口中倾听那个被硝烟、炮火洗礼的岁月,向参加过这些爱国战争的老同志、老爷爷致以崇高的敬意,最终通过班级讲故事或者分享搜集到的照片等方式,让爱国主义教育浸润到每一个班级,每一个课堂。综上所述,从我国近几年社会报道出的一些负面新闻,以及当前的“双减”政策的实施背景来看,在小学阶段对当代少年儿童实施德育,践行“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帮助孩子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其形势是非常迫切的。针对这个德育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和管理经验,简述一些可供参考和操作的方法、措施,希望可以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让“双减”下的教师和家长能够更大程度上认识到德育的重要地位,也在家校合作的前提下,助力当代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人才。
[1]韩国军、蔡祥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途径——有关农村德育新途径研究》,《新课程》2019年第10期。
[2]戴玲珊《优化育人途径增强德育实效》,《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年第10期。
[3]黄敬芝《创新德育途径增强德育实效——武汉市黄陂区塔耳小学有效德育工程研究》,《领导科学论坛》2015年第23期。
1.思想上,缺乏理想信念,主流意识淡漠,价值取向扭曲,认为现实比未来重要、奋斗目标模糊。
2.品德上,缺乏起码的文明礼貌,不注重集体荣誉感,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责任感,自以为是,自负叛逆。
3.行动上,缺乏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动手能力差,个别学生甚至连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4.性格上,缺乏宽容之心,骄横跋扈,攀比心理严重,承受能力差,稍有不如意或失败,便意志消沉。为此,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认清形势、更新观念、改革方法,根据新形势下少年儿童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特点,深入细致的开展思想道德。
学校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更是肩负着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历史使命。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新形势下对思想道德提出了新要求:
1.育人为本,道德为先。道德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要努力培养少年儿童的爱国情感,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遵纪守法意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2.整体规划,科学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遵循学校思想道德规律和少年儿童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少年儿童道德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更好地促进少年儿童学生健康成长。
立世德为首,立道德为先。如何把少年儿童培养成对社会有用之人,传播正能量,是思想道德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坚持以人为本,健康发展,精心构建教育平台,着力整合道德资源,不断拓展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新思路、新途径。
学校作为加强和改进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对提高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素质负有重要责任。长期以来,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素质教育、道德的主渠道。要树立“教书育人、以人为本”的思想。任课教师要挖掘教材的道德资源,不断改进教法、学法,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培养真、善、美的品质和情操。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不光重视知识的正确传授,更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赢。
少年儿童兴趣广泛,可塑性强,开辟第二课堂教育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可利用区域内名胜古迹、教育基地等开展野外实践课。我县是“七连冠”的双拥模范县,辖区内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驻长各部队都是理想的道德第二课堂。
浓厚的文化氛围,洁净的班级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积极创建文明班级,争做“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奋发向上的良好品质,真正牢固树立了育人为本,道德为首的观念。
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和成长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科学整合道德资源,充分利用各种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1.升国旗仪式。利用国旗下演讲,对学生进行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2.学习园地。利用学习园地,拓宽学生学习、教育、生活的途径。学习园地就像一个百花园,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不断进步。
3.开展革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进行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从中接受革命传统、高尚思想道德教育,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发少年儿童的爱国情感。
4.科学利用信息化育人方式。充分发挥广播站、校园电视台、宣传栏、班级QQ群、短信平台的作用。鼓励学生踊跃投稿,表扬好人好事。
思想与品德,两者相辅相成,思想教育既是养成良好品德的基础,又是一种手段,而良好品德的形成则是思想教育成效的体现。思想教育全面深入开展,使少年儿童有了正确政治方向,良好品德才能健康地形成。良好品德形成后,又可促进思想教育顺利地进行,使思想认识更快提高。
1.优化品德素质的动力方向。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社会上一部分人形成“一切向钱看”的错误思想,他们的价值取向私有化,把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抛得精光,这种思想难免会影响着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我们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采取正面教育,加大力度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少年儿童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逐步学会分清是非;懂得怎样做才有利他人、有利集体,为他们长大后树立有利于人类文明与发展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好准备。
2.优化品德素质的核心内容。现在独生子女多了,独生子女容易养成一切独占的自私心理和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惯。因此要培养少年儿童良好品质,就必须着力优化品德素质的核心----关心他人,利于他人,关心集体,利于集体的品质。
(1)小孩懂事伊始,家长就要先培养孩子从关心家里人做起,在处理日常家务时,应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做一些关心他人的事,如有好吃的东西,让孩子先送给长辈一份,并及时鼓励和表扬其先人后己的好思想、好行为。平时注意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孩子为家庭这个小集体做点事,从小养成为集体做贡献的好品质。
(2)创造条件让少年儿童多与其他小伙伴一起活动,多过集体生活。在与小朋友一起活动或集体生活时,可以有意创造些带有一定难度的活动,使小伙伴们在活动中一起想办法克服困难,共同感受战胜困难的喜悦,从而自得其乐,乐中动情明理,达到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3)教师和家长要身先垂范,言传身教,多关心他人和集体,多为他人和集体做好事。在小孩面前要多谈论同志间的友情和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好人好事,潜移默化地感染少年儿童,使他们经常在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氛围中得到陶冶。
3.优化品德素质的导向作用。少年儿童年纪小,好学上进,喜欢人家赞扬,好胜心强,向往英雄,我们要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利用学校和社会各种宣传阵地,大力宣扬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使他们成为少年儿童崇敬的偶像,学习的榜样。
在引导学习英模过程中,对少年儿童中表现出来的良好道德行为和优秀道德风尚,要及时表扬,在同学中树立榜样,鼓励大家向先进同学学习,使校内外形成一股强大的导向力量。
4.摒弃思想教育与品德培养分离的做法。思想教育与品德培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通过思想教育,提高少年儿童的思想认识,使他们逐步明确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他们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意识。良好品质的形成,又能进一步促进对少年儿童思想教育的深入。因此,要注意做到思想教育和良好品德培养两不离,相得益彰。
良好品德形成是各种良好的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结果,其形成有一定规律。
1.落实“知”与“理”的要求,给优化提供前提条件。良好品德的形成,“知”是先导,是形成的基矗要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一定要做到以理服人,有针对性,摆事实讲道理,激发他们的内在道德动机,使道德认识更加深刻,道德认识越深刻,越有助于转化为道德行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因此要不断引导少年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正确认识,为优化品德素质提供前提条件。
2.落实“育情”与“坚志”的要求,增加自觉的驱动力。品德的形成必须要有道德感情参与。道德感情是道德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一种巨大动力,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催化剂。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和别人的行为冷漠无情,就很难做到是非分明,态度明朗,道德认识就会仅停留在口头上。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重视培养道德情感。可创造一定情境,以情动人,使教师情感与学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要多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活动是产生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巩固学生情感的重要方式。
“坚志”就是意志的培养。不论是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或矫正不良品质,都要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炼,都要有意志参加。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十分重视学生意志的培养,在组织学生活动时,可创设些有意志磨炼的项目,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坚强意志,给优化品德素质增强自觉的驱动力。
3.落实“导”与“行”的要求,使优化见诸于行动。要根据少年儿童年龄特征,始终坚持正面教育,耐心疏导,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学生乐意做,学着做Bwin必赢,坚持做。正面引导和建立必要规章制度宜同步进行。正面引导,就是要告诉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要做,为什么不该做,要怎样做等等,让学生从小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和如何待人接物处事等道理和做法。
近年来,随着我省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数量有所增加。热情关爱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积极改善留守少年儿童的食宿条件,已经成为党和政府、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民生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新建一批学生食堂和宿舍,大力改善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寄宿生食宿条件”的要求,并把“改善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作为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着力抓好的10件实事之一。实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以下简称食宿条件改善工程)、促进留守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各地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实施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精心组织实施,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民生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着力抓好10件实事的通知》要求,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实施食宿条件改善工程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遵循规律、按需建设”的要求,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努力适应留守少年儿童寄宿的需求;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促进留守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更高起点上推进教育公平,着力解决教育民生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我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食宿条件改善工程的基本原则。(1)县为主体,省市统筹。县级政府是实施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的责任主体。工程的实施由县统一规划设计、筹措资金、组织施工和质量管理。市负责复核工程规划,督查项目推进,组织项目验收。省负责全省工程实施总体规划和建设标准,协调工程进度,组织项目审批和抽查,制订工程建设经费补助和奖励政策。(2)科学规划,保证质量。要坚持规划在前,认真制订工程实施的整体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有计划按步骤推进。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严格执行建设标准,规范施工操作,按照抗震设防的要求建好学生宿舍和食堂,确保工程质量。(3)试点先行,点面结合。工程的实施要按照“试点先行、点面结合”的总体要求有序推进。20*年,先在苏北选择部分县(市、区)的公办农村初中进行试点,探索并积累经验后渐次推开。(4)按需建设,实事求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据留守少年儿童的寄宿需要搞建设,坚持实事求是,按实际需要确定建设项目,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和要求。要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教育资源,提高工程实施的整体效益。(5)立足长远,构建机制。要按照建设、管理、使用并举的方针,通盘考虑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后学校正常运转遇到的新问题,立足长远,健全寄宿制学校安全、卫生、日常管理等制度,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长效管理机制。
三、实施食宿条件改善工程的目标任务。20*年,在苏北5市申报的基础上选择22个县的公办农村初中开展试点,努力完成试点地区初中新增的宿舍和食堂建设任务,为家庭无监护条件、距离学校较远、确需寄宿的留守少年儿童提供安全的宿舍、卫生的食堂。2009年起,在苏北、苏中其他经济薄弱地区的农村初中继续实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农村小学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的改善工作。
各地都要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民生工作的要求,积极实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确保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四、食宿条件改善工程的实施步骤。留守少年儿童的食宿条件改善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严格程序,规范操作,有计划按步骤地稳步推进。
1、调查摸底。要全面了解留守少年儿童的情况,以县为单位,逐校建立台账,为工程实施提供基础信息资料。要在前一阶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今年秋季新学期的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核实留守少年儿童的现状、动态变化趋势,摸清家庭确实没有监护条件、距离学校较远(原则上初中学生家距学校2.5公里以上)、有寄宿需求的农村初中留守少年儿童的底数。在此基础上,各有关县(市、区)要认真填写《*省农村初中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基本情况统计表》,由县教育局、财政局负责同志签署意见,经市教育局、财政局复核后,于今年10月20日前报省教育厅、财政厅。
2、制订规划。各有关县(市、区)要根据新农村的建设规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变化情况,以及本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和近年来学龄人口的变动趋势,按照《*省农村初中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实施标准》(详见附件二),制订本地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的整体规划,并编制分年度实施项目的计划。各有关县(市、区)先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认真制订工程项目建设规划,然后由县(市、区)教育局、财政局共同审核,编制全县(市、区)《*省农村初中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项目建设规划汇总表》,经县(市、区)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签字确认,并由市教育局、财政局复核后于10月20日前一式两份,分别报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
3、申报项目。苏北、苏中经济薄弱县(市、区)要根据工程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统筹考虑地方财政筹措工程建设经费的情况,确定年度工程实施的项目学校和具体的建设项目向省申报。
试点的22个县(市、区)从20*年开始申报,申报的程序是:先由项目学校认线*年*省农村初中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项目建设申报表》。县教育局、财政局审核确认后,汇总填报《20*年*省农村初中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建设项目申报汇总表》。县(市、区)政府审核并行文,连同《项目申报表》和《项目申报汇总表》报市教育局、财政局复核后于10月20日前将纸质件和电子文档一并分别报省教育厅、财政厅。《项目申报汇总表》要同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对各试点县(市、区)申报的项目逐一审核批复。
4、签订责任书。省政府与各帮扶县(市、区)政府签订工程建设责任书,进一步落实工程建设的职责、经费分担、质量安全要求和工程实施时间等事项。
5、组织施工。各帮扶县(市、区)根据省政府与各有关县签订的《工程建设责任书》和省教育厅、财政厅批复的工程建设项目计划,统一组织实施工程项目。各帮扶县(市、区)对照工程建设标准统一办理立项申请,统一方案设计,统一组织工程的招标采购,统一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和委托监理。省里在各帮扶县(市、区)提供工程的施工合同、中标通知书和地方承担的建设资金安排证明资料后,先拨付70%的省补助经费用于项目工程启动。省财政厅、教育厅将对各帮扶县的工程进度和资金到位等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6、竣工验收。各帮扶县(市、区)的建设工程全部完成并由县级教育部门会同财政、建设部门逐一竣工验收合格后,再由市教育局会同财政局、建设局等部门对工程建设逐校逐项进行检查验收。县、市验收合格后,由县(市、区)政府向省教育厅、财政厅提出检查验收申请。在此基础上,省教育厅会同财政厅、建设厅等有关部门对帮扶县项目学校进行抽查。省级抽查合格后,省财政将另30%的省补助经费拨付给项目学校。对抽查不合格的,除要求限期整改外,省财政还将按抽查的不合格率相应扣回省补助资金。
非试点地区要在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的食宿条件改善工程完工后,将工程建设情况和竣工建筑面积等报省备案。
五、落实食宿条件改善工程的建设资金。为帮助经济薄弱地区做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省财政设立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专项补助经费,具体补助和奖励办法由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另行制订。
各有关县(市、区)要在本级财政预算中积极筹措并落实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的项目资金。可在每年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经费中统筹安排一定经费,用于食宿条件改善工程的建设。各地在筹措工程建设项目资金时,不得要求学校自筹资金,不得向教师和群众集资,不能留有经费缺口,不能因工程建设让学校产生新的债务。
各地要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的管理和监督。要按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要求,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坚决制止截留、挪用工程建设资金的现象发生,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1、明确责任,切实把这件实事办好。各地要高度重视食宿条件改善工程的实施,把它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作为推进社会事业、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重点工作,扎扎实实地把这件顺民心、利民生的实事办好。各有关市、县(市、区)要成立由政府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和推进工程的实施。要进一步明确并强化各级的责任,县级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严格工作责任制,逐步分解任务,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督导检查。各地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做好工作,形成合力,确保工程的顺利推进。
社会的经济模式决定着教育模式,教育又转过来服务于经济。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以知识生产、知识应用和知识消费分配基础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知识是经济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它对经济的贡献率极大地超过了其他各生产要素之和。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劳动是从事知识的创新与改造,知识的生产,知识的收集、整理、加工与传递,知识的应用与消费等。因而,知识经济从客观上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知识的创新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知识的消费能力。然而,知识的创新、生产、应用和消费必须建立在知识学习基础之上,劳动者只有具备了很强的学习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形成知识的创新、生产、应用和消费的能力。另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与经济的相互推动作用,导致了知识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劳动者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个体才会成为一个有用之人,才有立足之地。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显得非常非常的重要,已经成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个人生活与发展的第一需要。
为了顺应时展的要求,全社会都在着力于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单位、学习型集体、学习型团队如雨后竹笋,正在不断形成。然而,正值成人的再学习生机勃勃、方兴未艾的今天,少年儿童的厌学情绪却与日俱增,不断蔓延。这是多么让人揪心的反差呀!由于少年儿童厌学情绪的不断滋生和漫延,不仅给他们自身的学业与健康发展造成心理障碍,还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给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产生了重大的负面作用。更重要的是,由于厌学情绪的日益加重,导致了一些学生逃课甚至逃学、攻击、偷盗等极端行为,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和后果。因而,解决少年儿童厌学问题已是当今教育的当务之急。
小时候,听妈妈讲过扁鹊的故事。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在当时声名显赫、家喻户晓。其实,扁鹊有兄弟三人,他最小,两个哥哥都是医生。当时的魏文王得知此情后很感兴趣,便召问扁鹊:“你兄弟三人都是名医,到底谁的医术最高明?”扁鹊回答道:“长兄最好,二兄次之,我最差。”魏文王吃惊地追问:“你的名气最大,你中兄次之,长兄名气则小,为什么反而长兄的医术最高明呢?”没想到扁鹊给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回答:“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在骨肌上开刀动大手术,救人于危机之时,所以人们都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传扬全国;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我中兄虽说病治得好,但他只能治些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是及于乡里,人们觉得他的医术水平一般;而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并不知道他事先已经铲除了病因,做到了防患于未然,所以觉得他的医术普通,但在医学专家眼里长兄才是真正的医艺高明者。”
的确,“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树立了“防大于治”的医学观和教育观,我们的现代教育更应该牢记祖先遗训,发扬与广大“防大于治”的思想,牢固树立“学校教育,以预防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在少年儿童厌学教育的问题上,应着眼源头,把教育的重点放在“铲除病因”上,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了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县政府组织专门人员对各乡镇失、辍学适龄少年儿童进行了排摸,全县共排摸出失、辍学少年儿童217人,其中片95人,片61人,片26人,片20人,官亭片9人,片6人。为确保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如期实现,经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要进一步做好全县失、辍学适龄少年儿童返校工作。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1、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要重点宣传《义务教育法》,“两基”攻坚工作的目标、任务,教育与群众脱贫致富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以及教育与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重大意义。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和张贴宣传单,散发宣传资料,书写标语、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要积极组织乡村干部和广大师生深入农户家中进行宣传动员;组织有过打工经历并返校就读的学生,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没有文化一事无成的教训,谈自己对学习的渴求,对教育的重新认识;组织学生向自己未返校的同桌、同学、同村的伙伴写信或上门劝其返校完成学业。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两基”攻坚浓厚的舆论氛围和强大合力。
2、加强返校工作的组织领导。各乡镇党政一把手是劝返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要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全体干部共同抓劝返工作的工作格局。要实行领导干部包片包村,一般干部包村包社,村、社干部包农户的捆绑式责任制,把劝返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位乡镇干部和村社干部身上。对完不成劝返任务的干部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予以必要处罚。
3、强化对失辍学儿童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工作。要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给失辍学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劝其支持自己的孩子返校就读。同时,要对发放了《返校通知书》但拒不送子女入学的家长或监护人,通过教育、行政、经济、司法等手段,进行相应的处罚,确保失辍学学生尽快返校学习。
古筝之所以被奉为“群声之主,众乐之师”,就是因其好听易学,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多年来,在众多筝家名流的共同努力下,出现了“华夏正声扬四海,古乐新韵播五洲”的可喜局面,使中国筝既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又为祖国的文化艺术在世界争得荣誉,逐步形成古筝“国际化”的趋向。而当今古筝因其音色优美,又易于上手,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的青睐,使古筝艺术的发展日益繁荣。随着古筝学习队伍的不断扩大,古筝艺术的教学和表演有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人们对古筝的偏爱,以及它的广泛普及,古筝教学如何适应时代需要的问题,已迫切地摆在我们的面前。为此,我就几年来自己在古筝教学中的实践,浅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有些人学筝感到越学越有意思,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爱学。即便遇到点困难,也愈发兴奋。而有些人学筝一开始感到很有意思,可越学越感到难,越学越没兴趣,越学越不爱学,以至于半途而废。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
打好基础,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比如刚开始学琴的时候,就应该严格要求规范的弹奏姿势。学弹古筝的姿势,一般采用坐式,特殊场合采用站式。古代采用过盘式、跪式。由于流派的不同,筝的放置位置、筝架、琴凳也不同。有的用琴桌式筝架,有的用类似人字形的筝架,还有的就放在腿上演奏。一般来说琴桌式筝架比较稳固、牢靠,琴桌的面板有助于古筝弹奏的共鸣,以便于发音;琴桌的高低以适合放腿为宜,坐的高低位置,应以方便演奏为原则。如坐的位置过高,上身容易前倾;坐的位置过低,身体双手容易紧张;人字形筝架比较方便携带。演奏者坐的姿势应该是:两腿自然分开,上身端正,两臂和双手松弛而自然抬起,精神饱满,态度自然。在演奏时既不要驼背,更不要过分挺胸;既不要拘紧,又不要松垮,切忌摇头晃脑、脚找拍子等坏毛病。正确的演奏姿势是:右脚蹬在固定筝架的踏板上,头部略俯视,双手按乐曲开头的指法自然伸出,做好弹奏准备。
学筝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有的人学筝,一个星期就能学一首曲子,隔着许多曲子蹭蹭往上跳,再甩掉一些不学的,几年就把古筝学完了,这不好。在学筝过程中要学好一首再去学另一首,而不要学得绊绊磕磕就换下一首学。要高标准、严要求,有曲不惊人誓不休的精神,不要过多追求别人的夸奖表扬,而要追求不断的批评指正。在学筝上要有长远一点的目标,做到天长日久、时时勤奋,而不要希望几分钟热血,一朝一夕就可以学好弹筝。对于学筝,不但要有兴趣,更要有意志,兴趣只解决爱学问题,意志则能解决学好的问题。不要图虚荣,要求收获,虚荣只解决表面问题,收获才解决长久性问题。弹筝练曲不要听而不闻,而要听出什么来,多思考、多琢磨,多在乐曲情感意境表现上下功夫,精益求精。
在古筝教学上,不要局限在考级给定的每级十首曲目上,而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调整、补充,把整体学习上的时间放宽加长一些,多学些曲子,把基础打好。即使是初级曲目的曲子,真要弹得非常好,说句实在话,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有的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上采取每个级别里选学一两首后,就采用较大幅度的跨进式教学,导致基本功很不扎实,以致越往中、高级曲目学,越感到吃力,同时也养成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缺少认认真真的精神,贪多求快,不讲效果质量,出现学多少、忘多少,仅剩几首也是绊绊磕磕的难堪局面。其实初级阶段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几首考试晋级曲,还应同时把相关的知识加以灌输,让他们多知道一些、多学一些,知道如何去学、如何去练,练到什么程度算好,从小就有一种严格的标准,而不是降低标准,放松要求,而是提高心灵的境界、艺术的境界,把基础打好,把基本功练好,即使在这上面多花点精力、多用点时间也要做,只有这样才能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有发展。
对于学习古筝的专业学生来说,真正走上舞台展示自己,并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在上课中,要不断加强表演艺术的训练,在相当熟练的程度下加强对演奏作品的领悟力、表现力和感知能力训练。经常带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观摩交流及一些器乐比赛,以增强学生学筝的兴趣和自信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我在多年的教学中,深深体会到老师、家长、学生的相互配合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不能呆板得教,要不断摸索好的教学方法;家长不可以认为孩子交给老师,自己就一身轻。对孩子,家长的督促和鼓励是不可少的。至于孩子,一定要认真学习乐理知识,掌握各种演奏技巧,坚持不懈的练习,这样才能在古筝艺术的学习中不断进步、提高。
审美教育,也就是美育,是以鲜明生动的形象作为手段,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与创造力,使学生得以全面的发展。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功能,而少年儿童的古筝弹奏训练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分支,对于想象力、记忆力、意志力、观察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教授孩子弹奏古筝,不仅是通过训练手指的技能来促进脑部的发育,掌握有关音乐知识和古筝弹奏技巧,形成良好的音准概念、节奏感、读谱习惯,而且是在古筝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信心与兴趣,提高孩子对音乐美的感悟能力,从而提高其模仿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创造美与表达美的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所以,在进行弹奏技巧的训练的时候,更应该注重审美教育,做到寓审美教育于技能教学之中,通过平时的古筝训练,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从而对其心灵的健康成长、个性的发展完善、智慧的启迪开发产生有益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对于尚处于萌芽时期的少年儿童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萌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兴趣的旨归在于认知,寻求发掘新鲜事物的心理倾向性,对手风琴的兴趣是感受音乐魅力的产物,是对美感的追求和谐向往。就像一位优秀的手风琴演奏家在表演的时候,你作为一位受众,会在不经意间被动人、优美的旋律所吸引,进而会发出感叹:如果这位表演家是自己该多好啊,如果这动人的曲子出自自己的手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呀!因而,这时就会萌生学习手风琴的冲动与欲望,这是音乐在潜移默化间对我们的影响,能极大调动人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另一方面,感性作为少年儿童对音乐的表现形式。调查显示,六个月左右的幼儿就能感受到音乐的刺激,伴随年龄的增长,甚至会随着音乐的节奏而产生相应的动作,对音乐的敏感度会逐步提升。但我们也要看到孩子的个性差异和身心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展因材施教。
融媒体背景下教师要正确分析兴趣与技能的关系主要从规范语言,注重艺术性表达,加强实践,提升技能操作水平和积极关注手风琴活动,优化教学过程等方面展开分析。(一)规范语言,注重艺术性表达。虽然音乐是由音符、曲调和音色等因素构成的,但它却是不能被人们所触碰到和看到的,只能是被人们感受。因此,这就在无形间增加了手风琴教学的难度。融媒体背景下,各类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日益多样化和丰富化,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少年儿童由于思维能力尚不发达,理解能力有限,因而教师在开展手风琴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尽可能使用采取生动、简单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二)加强实践,提升技能操作水平。实践是提高教学实效性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手风琴的学习亦是如此,要在不断学习、演奏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缺陷所在,进而有针对性的做出相应的改进策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家长和教师会受功利心的驱使,一味追求学生的考级任务,却缺少相应的实践活动,限制了学生手风琴操作技能的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教师要尽可能搭乘融媒体的便车,创造手风琴演奏的机会,参加观摩会、音乐会,即使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家庭,也可以借助网络载体观看直播视频,感受音乐的魅力。(三)积极关注手风琴活动,优化教学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教学技能和水平,还要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同时,随着21世纪中国手风琴已经走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教师要时刻关注手风琴活动,积极带领学生和自身参与到艺术周活动,观摩选手的融媒体背景下少年儿童手风琴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发展比赛和大师班以及系列音乐会。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教学中要引入新风格曲目的同时也要多种形式的练习。融媒体大背景下,教学手段的发展使教学活动呈现出多样化、丰富性的特征,增加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刺激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手风琴教学的实效性。
融媒体时挥好家长的助力作用主要从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和理智看待考级和比赛等方面展开。(一)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对于少年儿童而言,独立性的学习活动是至关重要的,甚至会影响孩子决策能力的发展。当家长陪同孩子学习时,父母应该安静地待在一旁,让孩子能够自主、自觉的参与教学活动,依据现有的思维状况去理解教学内容,对于想不明白、难以理解的地方主动向老师请教,力求使孩子尽可能掌握当堂课的内容。通过孩子的主动发问,提高孩子的独立性。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鼓励孩子提问的积极性,通过启发的方式,引导孩子独立寻求问题的解决,提高孩子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提升思维能力水平。(二)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教师对孩子进行手风琴教学活动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孩子的练习场所主要还是集中在家中。因此,家长的助力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当孩子进行手风琴练习活动中,家长要尽量给孩子创造安静、和谐的环境,保证孩子手风琴练习的持续性和不间断性,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少犯错的机率,提高学习的准确性。(三)理智看待考级和比赛。任何学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经历脚踏实地、稳扎稳打的过程,最终收获成功的喜悦。家长要扮演好陪伴者的角色,做孩子学习手风琴过程中的好伙伴,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同时,家长要理智看待考级和比赛活动,不能简单以成功与否评判孩子,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和付出,多鼓励孩子。唯有此,才会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积极性参与到手风琴学习中。
手风琴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少年儿童思维能力的提升,锻炼独立处理问题的技能和水平,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融媒体背景下,教师要家长要发挥好合力作用,共同为少年儿童的手风琴学习贡献力量,进而推动手风琴事业的发展。
[1]韩笑.浅谈儿童手风琴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大众文艺,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