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致敬百年搏斗芳华不负时间担负——长篇小说《使者》作品研讨会Bwin必赢
栏目:Bwin必赢 发布时间:2024-04-25 07:37:57

  2022年5月21日,少年儿童出版社举行了主题为“文学致敬百年奋斗 青春不负时代担当”长篇小说《使者》线上作品研讨会。

  《使者》是为庆祝中国青年团成立100周年,由江苏籍著名作家张剑彬创作、少年儿童出版社精心打造的长篇小说。作品以1926-1927年间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为背景,讲述中国领导下的共青团员们为了革命胜利,无惧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勇敢斗争的感人故事。

文学致敬百年搏斗芳华不负时间担负——长篇小说《使者》作品研讨会Bwin必赢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领导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上海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毛小曼,以及少年儿童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冯杰。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陆小新主持研讨会。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原主任高洪波,著名出版人、评论家、中国版协原副主席海飞,著名出版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徐德霞,著名作家、评论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汪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谈凤霞,著名作家、《文学报》总编辑陆梅,著名评论家、《文艺报》副总编刘颋,著名评论家、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香,著名评论家、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院院长吴翔宇,中国作协办公厅秘书处处长刘秀娟,中国作协创研部综合二处处长纳杨,以及《使者》的作者张剑彬围绕作品展开了多角度讨论。由于疫情原因,本次研讨会为线上形式。

  研讨会开始,少年儿童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冯杰就少年儿童出版社近年来的出版工作和成果进行了简单总结。作为新中国第一家专业少儿社,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即将迎来建社70周年。七十年来,少年儿童出版社始终致力于培育作家、深耕原创,以文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Bwin必赢自觉担负起主题出版的重要使命。尽管近期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出版工作经历着各种严峻的考验,但少年儿童出版社克服困难,坚持有序推进,圆满完成了《使者》以及其他一些重点图书的出版。

  上海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毛小曼转达了徐炯副部长对研讨会的祝贺,对少年儿童出版社一直以来坚守文学初心、文化使命,不断做出全新的探索和重要的积累给予了鼓励和指导。同时对上海的儿童文学出版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讲话指出,少年儿童出版社要继续努力,不但要成为集团主题出版的生力军,也要成为成果更加丰富的主力军,坚持“以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

  此次研讨会虽然是线上形式,但是研讨气氛却十分热烈,专家们对作品给予了高度肯定。

  《使者》是一部专为中国青年团打造的主题出版作品。上海是一座特殊的城市,中国在上海诞生;本书写的是一个特殊的时代,1927年大革命前后;特殊时期又写了特殊的故事,远离当代小读者的包身工的故事。当年夏衍先生的《包身工》是非常有名的报告文学,此后这样的题材就非常罕见了,张剑彬通过《使者》这本书又复活了当年夏衍先生所写《包身工》这部著名的报告文学的大时代的背景,写出了一些少年人在资本压榨下的困顿与抗争。

  这本书充满了童趣与故事,环环相扣,江南少年春来的顽强抗争、一系列的行动,都看出了作者张剑彬在主题出版的大背景下独特的追求——贴近生活,贴近读者,贴近少年儿童,从而描写100年前特殊的烽火和硝烟弥漫的时代,所以此书是值得推荐的。

  这几年主题出版比较热,“少年革命者”这类题材不断出现,这类题材应该如何写,许多作家都在努力。但这类题材的小说如果不做足功夫,仅靠模糊的历史背景嫁接想当然的少年故事是不可能写好的。《使者》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比如文中的南通知事公署、上海的十六铺码头、纱厂的环境,都非常符合地方特点。另外作品对人情世态、矛盾冲突把控有力,书中的情感叙述和文字表现富有变化,充分展现了春来做包身工和共青团员前后的心理、情感对比,以及青春成长的历程。

  奋斗的青春少年是光明的使者。这部作品整体结构前后呼应,设计巧妙,细节丰富,描绘了一个少年革命者的青春成长、共青团员的青春奋斗,从上海工人的武装起义历史大事件侧面切入,真正做到了对历史的致敬。

  《使者》这部作品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重现了1926年-1927年中国成立初期,一批共青团员的奋斗和成长。但无论是多么高的站位,多么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作为文学作品最终要落脚到文学上来。

  和我们小时候看的同类作品相比,这部作品艺术上成就巨大,摆脱了浅薄化的儿童故事的窠臼,突破了概念化、脸谱化。第一,作品内容令人动容,日和纱厂里,一批包身工童工做着超极限的艰苦劳动,遭受着工头的非人虐待,这段生活写得真实、饱满,就成为后面整个故事的铺垫。第二,故事波澜起伏,节奏很快,很符合少年儿童的阅读心理。第三,人物鲜活,作者在讲故事的同时,注意塑造人物,春来在克敌制胜时的种种行为情态,都非常恰当,没有突破作为少年的智力范围。他不高大全,就是一个孩子的本真,是孩子的行为。

  这部作品以大革命时期包身工为背景,包身工题材除了夏衍的报告文学,已经被遗忘很久了,作家能够打捞出这样富有价值的题材,功德无量。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这部作品也是意义重大,如果再从当下儿童文学创作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及四史教育来说,意义无疑更加重大。

  这本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题材的独特性。大革命、上海工人大罢工、包身工以及相关背景,不仅是为共青团献礼,本身这个题材就值得开掘。二、故事的传奇性。作品一环扣一环,节奏流畅,而且矛盾的解决不是在一维空间,上海-南通,城市-乡村-江上,不同空间的转换从阅读上来说又非常好看;传奇性的第二点就是小英雄形象塑造得很好。三、人物塑造的真实性。四、知识性。比如其中对缫丝厂、警察制度,长江水域通行情况、水道的描写,都非常有知识性。作家在创作前做了很多案头和实地的资料收集以及考察Bwin必赢,这种认真和敬业也保证了作品知识的可靠性。五、风物性。书中对南通和上海的描写很有地方特色,十六铺码头、船闸等描写,都使作品呈现出鲜活的风物性特征。

  《使者》这部作品可以说为江苏的儿童文学做了很好的地域性的,或者说题材性的,具有历史感的一种丰富。他能够较好地挖掘南通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共青团,包括像童工这样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题材,在题材方面做了一个非常大的开掘。高主席提到的主题出版应该要贴近历史,贴近生活,贴近儿童,我觉得还可以再补充一个:贴近生命。

  在《使者》这部作品的阅读过程中,我有这样几个感受:第一,深重的历史感。共青团这一战争故事作为主体,再加上灾难深重的童工题材,必然会带来一种分外掷地有声的重量感。第二,真切的和激荡的情感。前者更多体现在亲情,孩子和梁先生、邹先生等人之间的情感等等;激荡的情感更多体现在政治情感,尤其是对于成为共青团员的向往,以及作为共青团员的斗志。有的情感读来令人心酸,令人心疼,有的读来回肠荡气,具有感染力。第三,地域感和场景感。主要是两个地域,两种大的场景,一个是上海的纱厂,另外一个是南通的水乡,有比较接地气的生活场景的展现,包括孩子的游戏等等。这是能够处理宏大题材跟少儿生活之间的关系的一个润滑剂。第四,比较强烈的动作感。总体来讲,叙事的节奏相当快,儿童读者会觉得读来酣畅淋漓。第五,明显的音乐感。一方面,叙事的节奏会带来一种比较铿锵的,有时是蜿蜒起伏有致的音乐感。另一方面,张老师比较自觉地加入了音乐的元素,比如说歌曲《五月的鲜花》,它更多是带有一种激荡的激昂的风格,同时张老师也加上了作为南通人所熟悉的地方戏——僮子戏的一些小调。这两种歌曲会带来两种风格,一种是战斗的,一种是生活的;一种是都市的,一种是更偏向乡土的;前一种是血与火的,后一种就是水与土的。作者通过音乐比较好地处理了宏大题材跟少儿文学的艺术之间的关系。

  《使者》为原创儿童文学长廊提供了一部独特的作品,小说可读性很强,细节扑面,故事惊心动魄,情节张力很大。这部小说是两层视角,第一层是简单视角,从春来的视角来推动故事的发展,也就是小说的前面几章,讲述春来在日和纱厂做包身工的苦难经历;还有一层是全知视角,体现了叙述人说书讲故事的口吻,讲述了春来和包工头、小野一郎等周旋逃生。他一开始逃了出去,后来又回到牢笼,实现了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两重视角体现了作者成熟的讲故事的能力。

  张剑彬老师刻画春来的成功之处在于,春来的革命经验和革命意识不是一下就有了,是渐进生长的,在这个基础上说,这也是一部成长小说。小说开头扔河蚌和当地军阀斗争,是春来的孩童天性,但在护送武器到上海时,看到梁先生的牺牲,他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重任,此后他每一个决定都开始左思右想,有了大局意识,在此过程中他的革命意志、斗争经验慢慢得到了成长,张老师在小说中刻画的很成熟。小说虽然讲述的只是一次运送武器的革命行动,作家没有孤立地写,而是放在血与火的年代,在中国领导下作为共青团员投身革命的大背景下来写,春来既是少年英雄的形象,又是少年中国的缩影,从小说的经历能呈现这样一段特殊的中国历史。

  《使者》这部小说是主题出版的新收获,它题材独特,将重大题材以文学化的手法非常好地呈现出来了,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由这部作品我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回应提到的“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从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作家张剑彬以他的方法讲好中国故事的努力。第一个层面是历史视野。作品写的是上海二三十年代,应该说此时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工人运动还处于起步阶段,作者对上海的历史以及江苏南通的历史做了非常用心的资料收集和整理,所以具有了宏阔的历史视野和丰富的历史细节,看得出作家调动历史资料非常游刃有余。第二个层面就是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包身工和他们的生活,在索绪锅前的劳作,描写逼真可信,也就让这样的故事,让春来的成长也变得可信起来。作品从立意、人物、故事、节奏等几个层面体现出的鲜活性和趣味性,看得出作家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作家还把他的现代性思维融合进了他的趣味性表达中,包括后来回到日和纱厂,春来和牛魔王等斗智斗勇,依然充满趣味性,写得非常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正是这种现代观念的注入,才让二三十年代的历史和今天的小读者拉近了距离。第三就是深刻的思想性。这部作品之所以是一部优秀的成功作品,在于它写出了共青团如何成为给孩子们希望的明灯。当春来有了信仰以后,当他接受了共青团革命理想和信念以后,他的为人处世、抉择、思想都和以前作为普通少年的一般性的反抗思想有了本质区别,带来这种区别的就是信仰,这种信仰是共青团给他带来的,决定了春来之后行为准则的变化和成长,这是《使者》最为成功的一点。

  《使者》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是体现了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的文学性、儿童性和历史感的三性合一。

  从历史感来看,《使者》以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为背景,是目前的儿童文学创作中稀缺的以建党建团早期为背景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儿童小说。要求历史书写的文学作品有极强的生命力和说服力,让读者身临其境和感同身受,让故事扎实绵密,则小说中的真实人物、用度器具、世情世象、行为逻辑、人情事理,都要经得起推敲和考据。显然,《使者》的历史感和历史细节立住了。作品的背后,是作家巨量花费的、考证的功夫和时间。从文学性来看,作品叙事成熟,流畅精彩,节奏明快,悬念重生,故事讲得波澜起伏,其叙事层面的丰富性、紧张感、张弛把握得宜的节奏感等特征,极大满足了儿童的接受心理,有很强的感染力。从儿童性来看,作品并非仅是传统的战时或“十七年”的“小英雄”叙事,将儿童生活纳入集体化、军事化的行动中,而是注重回归人性真实,回归儿童的本真个性。它突破战争题材小说的常规模式,立足儿童本位,让“战争”与“儿童”两个元素更为契合。作品并不仅仅只直面战争、战斗的现场,而是以文学的方式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现场,接近战争中儿童的更为真实和普遍的生活状态。

  儿童文学从来都不惧斥宏大的叙事,或者说,我们的文学从来都不能够离弃一些非常重要的包括政治、历史、战争这样的议题。《使者》这部作品并没有陷入一种模式化,或者说程式化的窠臼里去。人物形象非常饱满,人物的成长也不是瞬息之间、突然之间的,而是在一个有发生发展演变的较好铺垫的过程中生成的,所以它是构筑在人物和社会历史关系的网络当中去开启的。对于历史、革命、战争的书写并不是建构在现实之外的,它的基座牢牢地夯实在革命历史的语境当中,在复杂多变的人物关系、阶级身份以及人性的角度。

  对于战争议题的书写,一味地展现战争本身的惨烈或者波澜壮阔的情节,其实对于儿童文学或者说也是一样,都不是最终的目的。对于儿童文学来说,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儿童走进战争,是什么样的力量把儿童缝合、编织到了战争的图景当中。我们要考虑,当儿童进入战争以后,对儿童的成长、个性、精神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变化。在这样的一种维度上,《使者》进行了一些比较有益的尝试。它并没有简单地写一个从苦儿或者包身工到共青团员这样的一种简单的过渡、成长,一种线性的单向度的成长,因为如果这样写太简单。张剑彬老师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把那种复杂性、儿童的人性、儿童性写得丰满之再丰满。

  整个建党过程中,是和青年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党始终重视青年、发动青年、组织青年、吸收青年,是一直以来宝贵的政治智慧,这既要从政治高度理解这种历史选择,是培养党的生力军,从文化意义上来看,它更是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中国文化青年的气象。

  《使者》这部作品专门从共青团的角度来深入这段历史,是非常有必要的。这部作品的成功,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作品隐含了惊心动魄的时间节点。春来离开工厂的时间是1926年10月,故事主题是1927年,其中隐含了对历史背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背景的书写。二、作品开拓了别具一格的空间视野。以往的革命题材儿童小说,背景大多在一个封闭的山乡、乡村,与我们的土地革命结合在一起;而《使者》的地域范围是在上海和南通之间,是与工人阶级的斗争联合在一起的。作品打通了上海这座大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广阔空间,在这个地域环境里对革命力量阐述和展开,人物的表现空间和故事推进的空间都大大地打开了。作品尤其还着重书写了从南通到上海的水上斗争,成为这个小说中最有表现力,最为激烈的一段,这个选择是非常用心、非常有力量的。三、作品塑造了不同凡响的红色少年形象。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选择,决定了春来这个人物的独特性,在描写春来做包身工的时候,一个乡下人到大城市后心理上的紧张感,自然就出来了。四、作品构架故事的能力很强。整个故事时间很短,但它把春来在工厂的经历,通过在船上向梁先生讲述来表现。《使者》只是一个开始,从这里出发,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南通的历史文化,期待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近两年以来,出现了一批红色题材儿童小说,从不同的角度挖掘红色历史中的少年儿童形象,加以书写刻画,并试图梳理出红色精神在少年儿童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并书写这种精神在当下的少年儿童中的传承。

  这一部《使者》是红色题材儿童小说中一次新的开掘。首先是题材上的鲜见性和开拓性。《使者》是以儿童小说的形式来书写那个年代共青团历史和少年儿童形象的红色作品,可以说是第一部。小说中突出表现了少年儿童思想认识的觉醒,这是那个年代少年儿童的特殊成长,与今天孩子的成长是很不一样的,但却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成长是儿童小说永恒的主题之一。让今天的孩子体会过去的孩子不同的成长轨迹,对他们理解当下社会,理解世界是有帮助的,也对他们树立高远的人生目标有所帮助。第二,这部小说是建立在扎实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之上的,读起来真实感很强,还有一种深藏的深度。就像冰山大部分在水下,但能够感觉到它的整体。第三,小说的写法很有特点。选取了一个特殊时期、特定地点、特殊人物构成的特定场景,聚焦这一场景中的典型人物,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充分的场面描写,把其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刻画得淋漓尽致,读起来很过瘾。

  非常感谢大家抽出宝贵时间参加《使者》的研讨会。作为一名基层作者,今天能在这里参加自己的研讨会,是对我莫大的鼓舞和鞭策,也是我个人创作生涯中的无上光荣。感谢上海以及少年儿童出版社为我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在我的创作生涯中,《使者》是最令我感动的一部作品。一方面,是共青团的历史感动着我,另一方面是上少社的领导和编辑老师深深感动着我。众所周知,上海遭到很大的疫情压力,出版社的领导老师只能居家办公,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他们依然能够战胜重重困难,使《使者》艰难问世,如同一轮朝日,照耀在共青团成立一百周年的光荣时刻。

  2022年5月10日,习在庆祝中国青年团成立100周年的大会上,对共青团提出了殷切希望,他指出,“中国是先锋队,共青团是突击队,少先队是预备队”。上海是中国的诞生地,也是中国共青团诞生的摇篮,作为一部以中国共青团为题材的主题类儿童文学作品,《使者》不但在题材开拓上具有相当的独特性,而且在历史性、文学性和思想性方面,无疑都具有很高的价值。相信像《使者》这样优秀的少儿文学作品,一定可以助力预备队成长,鼓舞突击队奋进,帮助他们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最有朝气和活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