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儿童与青少年文学呈现与日俱增的政治性和历史性,图书也呈现多模态(multimodality)的形式。按基本分类,有绘本(picture book和picturebook)、儿童文学/青少年文学(虚构/非虚构类)、漫画(comics)、漫画小说(graphic novel)、电子和新媒体。按体裁分,常见的有历史小说、冒险类(adventury)、传奇/奇幻类(fantasy)、科幻、言情、童话、儿歌/诗歌等。
多分布于教育学院的language&literacy相关专业,也有些学校与文学院的英语系合开。宾大从前就有类似的Joint Degree.
上回书说到,当今儿童文学已不再等同于童话,儿童读物不都是天真的故事,更不能认为儿童没有能力讨论性、历史、战争、屠杀、种族歧视、性别认同、成人世界的压力与烦恼。欧美大学里的儿童与青少年文学研究课程可以彰显西方YA Lit领域的先进之处。
当然,从故事题材本身来说,并不是所有欧美童书都吸引和适合中国读者。本次图书列举仅为举例,并非推荐,不要把它当个人书单。
Molly Bang的插画与图片阅读指南书,堪称平面设计/绘本/插画圣经。所有研究绘本和儿童读物的文学、美术生必读的入门书。从线条、调色、构图布局等各个方面讲解人对图片的视觉认知(visual literacy),以及图片与文本是如何相辅相成,构成人的认知和阅读体验的。
所有上儿童文学和绘本课的学生都会做类似这样的作业:以这本书提出的各条绘画原则来分析自己阅读的绘本或某一张图/照片,体会其中的视觉技巧——色彩基调、线条特点、画中画、蒙太奇等等技巧是如何在这本绘本中发挥其作用的,如:视觉冲击、烘托主题、与文字的相配合或相矛盾等。
从最基础的几何形状和色彩原理讲起,让你具备基础平面设计知识。对于插画学习者来说更是不能再通俗易懂、不能再实用的教程——它用最最基本的线条和几何色块简单而有力地展示如何画出紧张感,如何突出情节的张力,如何用微小的调整带来完全的画风改变,比如这些:
本书最为优秀的地方在于作者只用小红帽与大灰狼这一个例子贯穿全书,展示了运用不同技法如何能展现截然不同的画风和信息传递效果:
1.如果代表小红帽的这个小红三角没有这么小,大灰狼的头没有这么大,这幅插画还能体现小红帽的弱小、当下情景的危险与故事情节的紧张吗?
5.如何表现潜伏在暗处的大灰狼的贪婪与残暴?锋利的白牙也许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再要残暴一点危险一点呢?不如加上一条鲜红的舌头。
6.如果想要表现寂静的夜晚危机四伏,请使用冷色调的紫色(用墨蓝色和紫色代表夜晚,请谨记这一条插画规律)。
从封面可以看出,这本小说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是非常具有社会意义的一本书。它主要讲述的是土著印第安裔小男孩在校园与老师、同辈相处的经历,从中展现自己对本民族文化、语言、家庭背景、学业表现、自我身份认同、朋辈社交等方面的成长历程。
还是那句话,在美国大学里,Identity是人文和社会科学不息的主题(也是作业想不出角度时不会出错的万能选题!)。
关于这本书,我在知乎专栏写过一篇短评,有兴趣可以戳。我后续还可以搬运到微信~
我们读过太多经典传统童话,从白雪公主、灰姑娘到睡美人,公主们总是被王子所救,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在这过程中,女性永远处在被动的角色设定当中。而后现代主义的童话解构以及当代读者对抗刻板印象的阅读需求所追求的是【去套路化】的故事。在这本漫画小说中,Neil Gaiman呈现的就是自主做出决定的女性:女王拒绝政治联姻,在新婚前夜出走;救起睡美人的不再是王子,而是行侠仗义的女王;睡美人醒后也在积极追求自主选择的婚姻与新生活。这样反传统的童话解构正是当代人对性别角色和女性的社交活动的全新理解,也是绘本所承担的少儿性别教育的责任之一。
个人非常喜欢这本绘本,画风偏卡通漫画,内容题材十分贴合现实(封面显示获得童书银奖,不出错的话是Caldecott?). 一座典型美国城市的公寓,灯火通明,家家户户各有各的夜生活。有人在电脑前敲键盘,有人开着电视大脑神游,有人煲着电话粥,有人忘我地听着音乐淋浴。有了电与灯光,人人都忙碌在自己的世界,没人陪伴身边的家人。
就在此时,停电了。整个街区都回归于墨蓝色(前面讲的,用冷色调蓝紫色系表示夜晚),每个人仿佛都停了下来。离开了电与电子设备,人似乎又回归于面对面的交谈。短暂的停电过后又是灯火通明一切如常,而每个人又恢复到了本不必要的忙碌。
David Wiesner是美国非常著名的后现代画家、童书绘本作者,他的作品多以超现实主义情节为主。上集介绍了他的著名绘本Art&Max,讲述的是蜥蜴Art和Max两位好朋友用画笔给自己画身体、变色的故事。
他的另一本绘本Tuesday获得1992年Caldecott金奖和银奖(封面上瞩目的大金牌),也是一部超现实主义故事书,讲的是神秘的夜晚青蛙获得了神奇魔力,在荷叶上漂浮起来,偷偷飞向小镇的短暂冒险故事。
在知乎专栏的一篇文章里我曾经提到过这本绘本。许多成人认为儿童不具备谈论成人话题的能力,然而用这本绘本做完实验后,我们大可以打消这样的念头。三年级的小学生可以从这本绘本中读出,一个普普通通的星期二的夜晚,青蛙从池塘上漂浮了起来,骑着魔力荷叶飞向人类的社区进行一场淘气的冒险,就像很多人渴望在平凡奔波的生活之中偶尔能有的一次天马行空的出走与冒险——也许就在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星期二的晚上。
这是一本无字绘本,艺术风格独特,属于写实画风,用粉饼水彩等媒介绘制近似摄影的逼真图像。
一个沉闷寂静的下雨天,三个孩子走在路上。她们发现了一包粉笔,开始发挥自己的创意画了起来。一个画了太阳,一个画了蝴蝶,另一个画了恐龙。奇迹就在落笔的瞬间出现:晴天出现,灿烂的蝴蝶、巨大的恐龙活了过来。
跟上集推送里介绍的Journey三部曲很像,类似于神笔马良下笔生花的创意。在孩子看来,这样的魔法是非常贴合他们的思维的,也是鼓舞创造力的一种形式。
记录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新奥尔良卡翠娜飓风的历史题材小说。这本漫画小说处理的是自然力量与城市的毁灭这一主题。近来童书越来越喜爱让少儿从小了解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我看来,儿时看Dark Rain,长大后看Moby Dick,人会对自然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产生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华裔文学,少数族裔移民后代的文化继承,传统元素的解构与融合,中国文化的跨国籍理解(transnationalism)
著名美籍华裔(台湾)作家Grace Lin成名作,中文译作《月夜仙踪》,被誉为中国文化版的《绿野仙踪》,纽伯瑞银奖获奖作品。以第一部为例,小说讲述的是古代中国虚构村庄里一名贫穷善良的女孩Minli在父母口述的民间故事中成长的故事。父母口述的中国民间故事杂糅融合了中国文化中的成语故事、民间传说,如画龙点睛、叶公好龙、盘古开天辟地、月老、东海龙王等等元素,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意型改编、解构和再用。
对东亚研究中的跨国籍文化语境解读感兴趣的同学,不妨研究类似这样的作品,看看美籍华裔的华人们是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与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有何不同,在艺术呈现上又有哪些不同。
John Lewis不仅是美国政治史上的重要人物,更是因这三部曲小说而成名的社会问题文学家。March三部曲记录了60年代民权运动到奥巴马当选的跨年代美国政治生活史,记录了一个南方保守州的普通黑人男孩如何走进都市、Bwin必赢历经和加入民权运动、机缘巧合结识不同时代的政治领袖、争取种族平等、见证美国争取进步的故事。当时课上只读了第一部。
比起干巴巴的历史课本,青少年钟爱的漫画形式可能是呈现历史的更好方式(通读全书仅需一小时)。本书全书贯穿黑白漫画与手写字体,用卡通形象勾勒了Rosa Parks(公共汽车让座事件)、马丁·路德·金、甘地、奥巴马等历史人物,而且以平凡男孩的视角将各个历史事件串联起来。
那么最大的研究课题便是,相比起史料和历史课本,以虚构类作品呈现历史的优势在哪里?是否存在客观的历史?以小说写历史的合理合法性在哪里?
话题: 性向认知,BT群体,恐同问题,性别角色,自我认同,亲情,家庭关系
这本回忆录式小说记录了Alison的对自己性向认知的成长历程,以及自己与家人出柜的种种风波。故事围绕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冲突,深刻描写了恐同的主流文化下BT群体的无助与救赎。故事以Alison父亲之死作为剧情展开点,戏剧矛盾冲突的顶点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反对Alison同性取向的父亲,临终发现并承认自己是隐藏几十年的男同性恋。这个邻居人人羡慕、工作体面、在葬礼上被人缅怀为Good man的父亲,是一名压抑已久、情感畸形的可怜人。这个外人看来收入殷实、夫妻和睦、亲子和谐的四口中产家庭,内部千疮百孔,亲情扭曲畸形。故事提名《欢乐家庭》,极具讽刺。
从葬礼的一幕展开,Alison讲述了自己在扭曲家庭关系中成长的见闻:父亲对穿着打扮的过分关注,母亲从未参与过家庭旅行,反倒是父亲频频与不同的男子度假。在青春期的Alison逐渐自主探索自己的性别与性向时,一切才慢慢明晰:社会约定俗成、理所应当的性取向,如何在人的自我认定和身份认同上蒙上了阴影。幸运的是,Alison的时代已不再像过去。她可以加入各种社团,结交BT朋友,能够结社,相互鼓励支持、争取平权。她还交了女友,对自己的精神和身体都有了更坦诚的认知,最后以平和的方式向家人出柜。
没有人知道父亲的真正死因。只有他留下的一封信:“I am not a hero.” 他以这种方式结束了与自我意愿相违背的一生,也以欣慰、羞愧和包容的方式接纳了女儿的出柜。同时,Alison也在这些年的探索之中明白了父亲那个年代的挣扎痛苦。有时候最可怕的事情不是外界的压力和暴力,而是因为害怕外界压力而自己向自己施加的暴力。Alison父亲的死或许就可以这样解读吧。《欢乐之家》自此苦涩而温情地结尾。
童书和青少读物承载的教育意义不可小视。这本书的教育意义不言自明。对比今天白天一整天的微博转发和微信删帖404,我们真的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究竟落后在了哪里。
一支蜡笔的冒险之旅。以蜡笔小人的视角观察人一天的日常生活。画风简洁,接近儿童简笔画的画风。
最后还有一部分流行连载漫画选读,我的课上读了阿奇的故事、蝙蝠侠与罗宾和加菲猫。
读蝙蝠侠的重点就在于体会美国流行文化中的英雄主义,以及漫画相比插图小说、绘本等体裁的独特风格。漫画以相对独立的画格组成,阅读时需要独特的关联技巧,可以从中体会到少儿是如何从小锻炼这样的阅读能力和习惯的。
P.S. 蝙蝠侠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人尽皆知。所谓的流行也仅仅是人物的名字如雷贯耳而已。课堂上不管是不是美国长大的学生,几乎所有人都在吐槽剧情不明,分不清Batman和Robin以及其他人物的关系orz
不要把这篇东西当书单。儿童文学与教育问题紧密相连,童书选材可反映美国教育领域的研究视角和所关注话题。建议不要只着眼于书本身,不要只看书单里【有】什么,而要看研究趋势,即,英美国家在研究儿童和青少年文学时关注哪些话题,有哪些研究角度,研究方法有何不同,视角和成果为何比我们先进。本文目标读者为感兴趣儿童文学专业、想在西方context下研究青少文学中的Issue的人,而非阅读推荐。